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常氏失名易學圖

按吳澂跋眉山則堂家公如箕子仕周而不仕周其外孫臨卭常君不肯為農為賈為胥為史以賤辱其身而寄跡于老氏清淨之教公遂為言老氏所以同

于吾聖人之《易》者,而并及陳、邵、周子之學,所望于其 外孫者,不其遠乎?常君籍記外祖之訓,罔敢墜遺,述 一圖,以廣羲文八卦之說,可謂不羞其先世,不沗其 外氏者矣。邵子曰:「老子得《易》之體。」又曰:「孟子得《易》之 用。」「進退存亡,不失其正」,家公有焉;「消息盈虛,與時偕 行」,常君有焉。祖孫之所得于《易》者如是,邵、周授受之 次,則頗與予所聞異。予所據者,邵子文所記陳授穆, 穆授李,李受穆,親授于陳,而非轉受于种也。种亦得 陳學之一支,傳于南方劉牧,仍其緒。或以周子與牧 同出此一支者,非也。周子之學乃其自得,而無所師 授,至謂牧傳之周,非也。朱子發《進易傳表》,蓋踵訛而 失其實,何也?周在南,穆在北,足跡不相及也,何由相 授受哉?雖然,不足深辨也。予願常君忘言而用《易》,忘 象以體《易》,《言》可忘也,《象》可忘也。之瑣瑣者,又何足道?

陳氏失名大衍易數一卷

按吳萊後序凡天下之物必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數始于一有一而後有二一者奇二者耦而後有陰陽老少之變七八九六之策策三變而成爻

爻,六變而成位,此聖人所以觀變而立卦,考象數而 建卜筮者也。《易》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自 其大衍之五十者總之,則又合于太極之一,是皆天 地自然之運,又豈待于人力之強為者哉!何則?一定 者理也。雖其體甚實,所該無形,未始有定者事也。雖 其跡本虛,因應乃有,理在是數亦不外乎是。欲求其 極,則天地之開闢,人物之消長,盡且可以數莖之蓍 參兩而盡決之者,吾聖人固未肯輕為之說也,是何 世之喋喋者然哉!自秦滅六經,《易》以卜筮故存。漢儒 林傳孔子六經。至菑川田何,《易》道大興。魏郡太守京 房則又受學外黃焦延壽不與何同。漢初,河內女子 始獻《易》《說卦》,蓋與老子同藏于風雨屋牆之間,京房 之說,互相出入,故世之稽吉凶刺休咎者徵焉,是果 吾聖人之遺意哉!他則進退以幾而為一卦之主者 為「世」;對待以世,而為其主之相者為「應」;世之所位而 陰陽之所肆者為「飛」;肇乎所配而陰陽終不脫其本 者為「伏」;起乎世《應》周乎內外,終終始始,而後動爻互 體,五行納甲之變,無「不具者。人自以為能探河、洛圖 書之賾,家自以為能發周、孔爻象之蘊,餘則或入于 淫瞽方技之流,與《易》大相遠矣。」先正蓋有見焉,必以 名理論《易》,而或不以象數論《易》。雖然,是又可得而盡 廢者哉!括蒼陳生嘗出《大衍易數》一卷,間為予占。考 其法則曰:「聖人之立卦者八,故天下之物,苟囿于數 者,亦」不過八。吾則本其所值之數,輒以八乘除之;或 以身之所處,定其坐作動靜之殊;或以字之所畫,測 其向背俯仰之異,八而已矣。自八而六十有四,自六 十有四而四千九十有六,用此道也。嗚呼!生之于《易》 勤矣,要之特京房之法耳。生則又曰:「是固本之希夷 氏者也。」豈彼生者,希夷氏之遺裔歟?《先天四圖》,吾聖 人之學也。生盍歸而務求其要歟?一中造化,心上經 綸,盡在是矣。

趙氏失名讀易記

按蘇伯衡序經莫古于易莫完于易莫粹于易伏羲畫八卦而文籍生則經豈復有古于易者乎秦焚典籍而易以卜筮存則經豈復有完于易者乎書出于

虞、夏、商、周之史官,《詩》多出于閭巷之小夫婦人;《春秋》 雖出于孔子,然本魯國之史,而《禮》皆雜出。漢儒之綴 緝,《易》則伏羲畫之,文王演之,周公重之,孔子贊之,皆 古之聖人,則經豈復有粹于《易》者乎?嗟夫!《易》之為書, 古矣完矣,粹矣,而汨而不明者,吾祖以為諸儒之說 亂之也。漢室去古未遠,焦、費、京房之流已泥于術數 災異,況後世乎?經學至宋而大明,程子之傳、朱子之 本義,或者猶詆其各有所偏,況他人乎?由是觀之,則 先儒之于《易》也,知之有至焉,有不至焉,言之有至焉, 有不至焉,亦可見矣。使其知之言之而至焉,吾無可 言也;如使其知之言之而不至焉,吾無言,奚可也?此 趙先生讀《易記》所以不容已也與!「《易》者,天地之蘊,萬 物之奧也,唯聖人能言之。聖人明乎天地萬物之情 故也。不明乎天地萬物之情以言乎《易》者,則賴有聖 人之說存焉耳。先生當《易》道汨而不明之際,不專主 一說,不務為苟同,問難以造端,辨析以折衷,而一本 之於聖人,此其志豈苟哉?諸說具在,如指諸掌。士之 處乎窮鄉下邑者,有志于學,而力不足以致諸家之 書;力足致之,而或不能殫其歲月之勞,一旦見先生 之書,豈不深有藉哉!顧乃謂其足以應有司之問,則 其知先生也抑末矣。昔西山真文忠公不有《讀書記》 乎?不知其書亦徒以應有司之問否也?吾知其不為 是也必矣。文忠之書,非為應有司之問而說,何獨至 于先生之書而云云乎?得之心者,不可喻以言;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