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9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為首。周曰「《周易》,以乾為首。」當孔子贊《周易》之時,伏羲、 夏商之《易》尚存,孔子猶及見之。觀其論伏羲之《易》,而 兼取於坤藏之義,吾知其有見於商之《易》矣。論文王 之《易》而兼取於艮始之義,吾知其有見於夏之《易》矣。 至於《易》有太極、兩儀、四象以及天地定位、數往知來 之說,發明極詳,非以伏羲卦圖日諦視之,不至是也。 然自孔子而後,僅有《周易》孤行,其餘三易遂寖以隱。 夫《連山》《歸藏》,隱而《易》塞其流;伏羲卦圖,隱而《易》迷其 源,求黃河而不于崑崙,求江漢而不於嶓冢、岷山,可 乎?不然,孔子所贊者《周易》耳,而何其言伏羲之《易》不 一而足哉?寥寥千載,至宋邵子始得伏羲卦圖而推 明之,以復傳於世,而于文王八卦亦兼明之,以伏羲 《易》為先天,以文王《易》為後天,邵子之功,不其大哉!自 邵子之傳此《易》,如林栗、袁樞輩往往詆之非,朱子作 《啟蒙本義》以力主其說,亦未必盛傳於世如今也。朱 子之功,不其大哉!予少即治《易》,特為科舉之學,未能 深究。近于暇日取《先天》《後天卦圖》,潛思默玩,似覺有 味,僭為考證,以便檢閱。嗚呼。言之所會者淺。象之所 會者深。知《易》君子尚其有以誨予哉。

按桑悅序連山歸藏夏商之易有無不可知而伏羲之易為周易之宗祖則確然之理也伏羲卦圖為方外閟之已久逮宋康節邵先生遂指出之為先天圖

而以文王之卦為後天,至朱子亦尊信而表章之也。 方正楊先生合二圖,會先儒議論,剖析詳明,謂非深 明《易》道者耶?且言孔子云:「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 天時」,謂天人合一事,而與前二圖無干涉,實有卓然 之見者矣。

《太極圖纂要》
一卷

按廉自序周子太極之說出於易大傳孔子之言其為圖正所以明易爾故其說之終篇曰大哉易也斯其至矣至於通書雖所以明太極圖即所以明易觀

其本號《易通》可見矣。要知《易》之兩儀、四象、八卦,乃有 畫之太極圖;陰陽、五行、男女萬物,乃無畫之《易》。斯圖 也,斯理也,實四方上下、古往今來,眾理之會。本朝薛 文清公謂:「細心體玩三四十年,庶得其旨。」有志於學 者,須辨此,則於圖所見無全牛矣。

朱綬易經精蘊二十四卷

按綬自序易經精蘊者闡揚四聖之精蘊也周子曰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蘊因卦以發其蘊維何凡彖傳文言繫辭說卦皆是若所謂各正性命繼善

成性,始開性命之源,以成天下之務,其大《易》之源乎! 宋儒以《周禮》言「太卜掌三易」,故專作卜筮之書,歷詆 大聖理義之言,不少假借。愚於此大懼,深求其病,只 作太卜掌三易之一言耳。不知《易》有理、有象、有數,理 即蘊之發象,即精之寓數,因一以積,畫卦示象之吉 凶,《繫辭》論理之吉凶,數之吉凶,未之明,故立筮人掌 三《易》,以辨九筮之吉凶也。觀象玩辭,聖人體《易》,君子 學《易》以成盛德大業至矣。庸人不能,故立占人。筮人 七、八、九、六,揲蓍求卦,不過筮更,筮咸尤細事,且末矣。 太卜所領,大事卜,小事筮,筮短龜長,故聖人列筮人 於龜人之下,卑之也。《易》無不該,天地有此數,不立筮 法以成變化,則天地間缺此一藝,非謂《易》道、《易》象之 大舉在此,筮專作占筮之書也。夫子欲加年學《易》,期 無大過,豈在占筮乎?況占筮專於動而不主於靜,一 於用而不由於體,求諸神而不求諸己,失無筭矣。使 一委之卜筮,而平日無玩《易》之功,遇吉行之而已,遇 凶避之而已,君子將何以自彊不息?將何以厚德載 物?學者無用辯悔吝「之戒,無用震無咎之悔。」六十四 卦訓戒之言,皆作虛文矣。宋儒又謂「有伏羲之《易》,有 文王之《易》,有孔子之《易》。」愚謂:伏羲生於上古,故作《先 天易》,開物以後也;文王生於中古,故作《後天易》,成物 以後也。先天《易》之體,後天《易》之用,孔子因先天卦而 發己之蘊者,即發伏羲之蘊也。因後天卦而發己之 蘊者,即發文王之蘊也,豈復更有孔子之《易》哉。嗚呼! 《易》居五經之首,道為天地之先,乃為一數所掩,寧無 害道?洪惟聖朝用為首經取士,崇道至矣。第經生學 士只在占筮授受,豈不誤甚?無由挽之回車就道,徒 抱憤耳。皓首窮經,積有歲月,勞無補也。自知得罪於 先儒,取譏當世,獨賴聖人為之依歸,用以自解云。

按都穆序客有問穆者曰易有卜筮之道乎穆曰然主卜筮而作乎曰否請以水喻崑崙上源發而為江漢河淮以迨溝澗溪渠皆水也居溪者曰水以溪而

生也。濱江者曰「水以澗而出也。」舉一廢百,知水不亦 淺乎!夫《易》備天地之道者也。莫大於天地,而《易》備其 道焉,所以為開物成務之本也。庖犧氏者,具是道者 也。文王、周、孔,闡明是道者也。孔子曰:「假我數年,卒以 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夫以大成之聖,欲學《易》以免過, 《易》之道可知矣,豈卜筮所可盡哉!陰陽、剛柔、仁義之 道,象辭占變之理,至精至備。聖人居則觀其象而玩 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定之以仁義中正而主 靜,立人極焉。天下事物之理,千變萬化,皆由此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