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為萬世人道之準。君子修之則吉,小人悖之則凶,惟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立卜筮之法,使之因筮玩占而 趨避焉,是則引愚翊弱之微意耳。「明乎《易》而克體之 者弗事焉。夫《易》以《河圖》而作,疇以《洛書》而敘,圖書相 為表裏,觀疇可以知《易》矣。夫龜者,卜之序也。負文出 洛,宜專主夫卜也。禹乃第稽疑於六疇之末,其不重 卜也明矣。皇極之建,即人極之立也。五行者,陰陽剛 柔之用也;五事者,仁義中正之器也;五紀,象也;八政 三德,變也;箕疇,辭也;稽疑,占也。占居象辭變之後,稽 疑居八政三德之末,《易》疇之意概可見矣。故主卜筮 而疑《易》者,水因江溪而生也;合卜筮而言《易》者,水流 而外江溪也。惡足以尚論千古而明四聖之心哉?嗚 呼,義理無窮,而人心之靈可以默會。穆也。因《本義》以 發身際時,而忝在位,曷敢妄為異同?第以義理大閑, 不容終嘿,而著作弗遑,莫能仰裨『《本義》』」,每用耿耿。伏 睹文佩朱公《易經精蘊》而深契焉。其言推本崇正,擴 前哲所未發,其有功於《易》也大矣。因述所以對客者 序之。公名綬,登丁未進士,由翰林檢討出相楚藩,未 老而休,故能深探乎《易》,可嘉也已。

按卲寶序易為性命道德之源而開物成務仲尼贊之詳矣惟其道無不備故百氏宗之卜筮者伎之至微者也自朱子本義一出學者翕然從之夫方術談

于庸醫,聽者不能什一。惟夫和扁一言,雖或盡變軒 岐之書,人將謂其有據也。朱子名冠諸儒,道行今古, 誠吾儒之和扁矣。專主卜筮之說,疇不謂其有據乎 哉?庠序以之而教人,科目因之而取士,習尚成風,安 固而不搖矣。嗚呼!此文佩朱公所以深懼,而精蘊之 書不容於不作也。書凡二十四卷,首原羲文作《易》之 「意。繼言陰陽闔闢之機,以明繼善成性之德,一以孔 子義理之言為主。至於太極理氣之分,無極本原之 義,又先儒所未發者。按卦推辭,隨爻析義,一覽之間, 而四聖之心,昭然在目。其有功於斯道也大矣!雖然, 《本義》無心於晦道,精蘊豈有心於矯弊哉?一念所主, 而得失因之。紫陽有知,必將感其救」正之功也。君曰 「有罪。」此豈然哉。

劉績周易正訓

按:績《自序》:「易,變易也。惟其變,故不滯於一,其用通而 不窮,大事小事,一時萬世,民咸用之。故曰彰往而察 來,因貳以濟民行。伏羲畫卦,文王彖,周公爻,孔子十 翼,先聖後聖,用心一而已矣。雖然,畫之所示無方,言 之所指有限。故卦六位,即成《繫辭》,不一而足。知幽明 之故,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體也,道也;尚辭、尚變、尚」 象、尚占,用也,器也。引伸觸類,又驗之以天文地理,人 情物宜,然後可以進德修業,居夷險,處治亂,消息虛 盈,無往無時,不宜成位乎中,而於《易》庶幾焉。故《易》非 聖人不能作,非君子不能用。自孟軻沒而失其傳,漢 以來紊亂古經,以為卜筮之書。宋儒仍之,晦作者之 意,豈足以知下學上達,潔靜精微之旨哉!績當道微 之時,固陋僻居,懼斯文泯滅,采程、朱合經者,附己意 作訓,使學者知《易》道之大,千萬里之遠一轍,千萬世 之久一致,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後必有知予言之不 誣者。

何孟春易疑初筮告蒙約十二卷

按孟春自序六經去聖久遠簡錯文誤後學類難讀易為尤難史記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存漢募群書易獨完胡乃亦錯誤而使人難讀也易自翼後五傳

至田何,何後分為施、孟、梁丘,並列學官,而傳民間者 有費直學田何之《易經》與傳十二篇,《易》之本經也。施、 孟、梁丘同出於何。大都《易》在漢,無弗祖田氏者。傳言 「劉向以中古文校施、孟、梁丘,或脫去『《無咎》《悔亡》』」,惟費 與今文合,不知所謂古文又傳自誰氏。先儒謂《易》家 著書自王同始。按《傳》,何授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皆 著傳數篇,何于寬有「《易》已東矣」之嘆?小章句不知視 王所著果誰先後?然則謂著書自同始,吾烏敢斷其 然也?《費學傳》載其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經《彖》 《象》《文言》雜入卦中,實始費氏,東京馬、鄭皆傳之。費學 既興,施、孟、梁丘暨京氏學皆廢。歐陽公云田之學息, 而古十二篇之《易》亡矣。《春》惟脫去「無咎」、「悔亡」者,其亡 在《文》;《彖》《象》《文言》八卦中者,其亡在簡。簡錯不能無軼, 文誤不能無闕。錯誤、軼闕,于古文均之為亡,而不亡 者,固存也。朱子末年嘗悔解經支離,《與張敬夫書》有 「方知漢儒善說經語。」以漢儒只說訓詁,使人就此訓 詁玩索經旨,意味特深長也。且夫《易本義》,朱子著述 中未嘗自滿,而序呂伯恭《音訓》,謂其猶或有所遺脫。 他日答劉君房、滕珙書,《本義》有摹印之戒,《音訓》有改 易之屬。夫《音訓》,呂蓋併陸德明、晁景迂書足之者。德 明《釋文》,兼存別本,使人得以所見去取,景迂又得九 十五家是正其文,厥功不細。呂既會梓成書,朱子欲 修補焉,漢以來諸儒傳注蓋未嘗敢忽也。晦菴裔孫 鑑《音訓跋》云:「先公經傳悉加音訓,《易》獨否者,以有東 萊此書,今讀者乃祗知本義,而不知有音訓,此春《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