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疑》初筮告蒙約之所為錄也。」此書春始名《音訓補》,從 晦菴志而復標今名者,晦庵自言某易簡略,音訓則 欲補其遺脫。晁景迂所謂「古訓詁簡而全,雖數十字 同一訓,雖一字兼數用」者,晦庵之所甚契而春之所 為取于約也。嗚呼!今之讀《易》,君子,未有不患其難者。 「難則疑,疑則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 隅反,則不復也」,於蒙之繇辭見之矣。春此書志在從 古,經傳各卷下,鄙意已悉,而各章句下尤詳句讀、字 義聲韻之奇詭者。在我晦庵前,如陸晁、呂氏所輯咸 在,而春之所記憶,及晦庵後各家注,凡若此者參入 焉,以存其疑。晦庵《語錄》與《本義》不同者,必具書而互 約。飛伏、象數、占驗等類,亦間錄一二,以備其例。是固 晦庵所謂《易》中無所不有,苟其言推而通,則亦無害 於《易》者也。嗚呼!《傳》有之:潔靜精微,《易》之教也。荀卿子 曰:「善為《易》者不占。」魏管輅曰:「善《易》者不論《易》。」或勸輅 注《易》,曰:「安可注?」唐劉迅作六書,繼六經,惟《易》闕不敘。 春之始為此書也,病其弗博;而終為此書序也,又懼 其病吾約。因冠數圖於首,以為告蒙者告,非不自知 其不可也。

崔銑讀易餘言五卷

按銑自序銑童丱居陝聞蜀蘇氏茂之講易心樂之先君子亦篤好是經手錄以訓及壯仕於京官翰林得閱祕書至今五十年憂喜夷險履行處運無一日

不體夫《易》也,羲皇卦畫,文王、周公繫辭,夫子作《翼》,一 也。因夫子之贊,明三聖之旨,以貞夫變,以正其履。傳 是者,倡於王弼,備於程子,斯時之宜也,《易》之要也。爰 述《管見》,以暢二氏之疑。

《易大象說》
一卷

按銑自序先聖贊易彖爻隨文生解繫辭以下兼明羲畫惟大象探卦爻之賾示民用之宜雖剝爛盡誅可安宅涖眾是故不待布筮列卦而能立己澤物雖

用三聖之文,別發大道。於乎,其孔《易》也與!程朱傳義, 闡微挈蘊,於象則略,諸儒求義於賾,或乃迂曲不通。 先南郭君耄年讀《易》不輟,不肖銑,少受庭訓,日味聖 言。今年在艾耆之間,乃考諸家,乃出臆見,裁截敷衍, 綴為一卷,差若詳明,可訓蒙士。

湛若水修復古易經傳訓測十卷

按若水自序昔者伏羲作易有卦畫焉而已矣伏羲之易行數千年而後有文王周公未聞待文王周公之彖爻而後可行也羲文之易又行數百年而後有

孔子,未聞待孔子之傳而後可行也。由羲、文之上,其 說簡;由孔子之下,其說長。其說簡,所以待上士也;其 說長,所以待下士也。世之降也,孔子之不得已也。自 孔子之後,又數千年。善治《易》者,吾獨取費直焉。以孔 子之十傳明羲、文、周公之經,然而《易》之道直未之知 也。夫《易傳》,孔子所以體天地之道,盡人物之理,窮變 「化之奧也,直數焉而已哉!故韋編三絕,以窮夫《易》之 道。由文王、周公之《易》,以窮伏羲之《易》;由伏羲之《易》,以 窮身心之《易》;由身心之《易》,以窮天地人物之《易》。是故 《十傳》作焉,廣大悉備,至矣。夫《十傳》所以解《經》者也。後 之儒者於《經》而解之,又以《傳》而分附之,不亦贅而支 也乎?」予頗竊見此意,以末學而未敢自是,是不輕《易》 著作者數年,乃江都葛生澗深知篤信,懇請為學者 俛焉。正之乃為出羲、文、周公之《易》,復為《上、下經》,而取 孔子之《翼》為後人所分附者,復合而為十《傳》。讀孔子 之《傳》以明羲、文、周公之《經》曉然矣。其舊本多有錯簡, 如重出「亢龍有悔」以下十九條,乃《文言》之文,而錯簡 散逸於《繫辭》者。今亦因與釐正,復歸《文言》之篇次;或 為後人所訛者,稍加更定而著其義。夫然後《易》為全 書矣。於孔子十傳,則稍出愚見,因言求義而各為之 測;於三聖之經,則全本文第令葛生等采測義,作旁 識,而不為之說。俾學者因《測》以明《傳》,因《傳》以明經,庶 乎天下後世復見古《易》之大全,而四聖之心或可得 矣。

許誥圖書管見一卷

按誥自序河圖洛書萬世文字之始羲文因以造易禹箕敘而作範凡儒者皆所當知不特習易與書者宜究心也河圖則孔子固已言之惟洛書未經孔子

之論,以故初學之士,往往不能明其指歸。暇日因采 集諸書,附以己見,論著同異為十有二章,以便觀覽, 固未能盡究精微之蘊,亦可粗得乎?位數之末,錄而 藏之,用訓子弟,非敢以示人也。九疇之數,合於《洛書》, 雖有諸儒之論,皆牽合附會,不足發明先聖之意。惟 玉齋胡氏謂「禹參酌天時人事而類之,不必盡協乎 『木火土金之位』。」斯言庶幾近之矣。

《太極圖論》
一卷

按何景明序昔者聖人之作易也俯仰遠近參驗而稽合其言廣大弗二故曰易與天地準函谷子發明太極之義撰圖著論其思精其辨晰其指一蓋玩易

有得而作者也,罔有繆愆背經之說,其所究深矣。或 曰:「《太極圖說》,儒先之論定矣,學者尊尚之,《函谷子》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