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4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其《方圓圖》《皇極經世》諸書,消息陰陽之幾,貫融內外 之分,蓋洙泗而後絕學也。其見于《擊壤》諸詩,造次顛 沛,無非此理之發焉者,是何嘗有隱于人?特秦伯鎮、 鄭楊庭、章子厚諸公不足以知之耳。先生嘗語鄭曰: 「山川風俗,人情物理,有益吾學者,必取諸焉。」秦曰:「道 滿天下,何物不有,豈容人關鍵邪?」先生字字言言,莫 非推赤心以置人腹中,亦幸夫人之得其傳。彼沈存 中謂竟不知何術,既不足語。此邵子文亢其父于太 高,而待人太薄,亦知汙者也。

《跋李肩吾從周所書損益二卦》
前人

李伯謙每誦懲忿窒慾、遷善改過之訓以自儆,李肩 吾為書《損》《益》二卦以贈其歸,又以「修裕」名所居堂,而 屬余書之。嗚呼!觀山高澤下之象以懲忿窒慾,不其 修乎?觀風行雷迅之象以遷善改過,不其裕乎?修所 以自克也,裕則復于禮矣。二者《易》之要義。伯謙勉之。

《題林叔清古易》
前人

《易》之為書,廣大悉備,知仁隨見,小大由識,各適所求。 至近世周、程、邵、張、子以後,諸儒輩出,易道幾無餘蘊 矣。三山林君以為「《周易》古經解,依上下部,敘以六十 四卦,三百八十六爻,臚分彪析,而證以古經善惡是 非之事,此非積歲累月不能為。」或曰:「審爾則《易》之書 四百五十事而已乎?」曰:「不然也。林君之為是也,亦不」 過約為之說,以自識其知仁之見云爾,非斷斷然以 是為不可易也。程正公《易傳》晚而後出,猶以迫于門 人再三之請,且自謂僅得七分,然則林尚勉之哉!

《書潼川柳彥養墓碑陰》
前人

先天之學,秦漢而後,惟魏伯陽闚見此意。至華山陳 處士圖南始發其祕,一再傳而為邵子,建圖著書以 示人曰:「先天學,心法也。故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皆 生于心。」嗚呼!眾人以《易》觀易而滯于易,邵子以《易》觀 心而得乎心,滯于易則象數文字然耳。得乎心,則天 地萬物與我一本也。邵氏死而失其傳迨?漢上朱氏 及朱文公、蔡元定始申其說。吾鄉觀物張公行成亦 嘗推本邵氏說為《通變》《經世》諸書,故今鄉父兄往往 有能道之者。余雖晚,亦幸得與聞乎此,然師友之功 未能浹洽,蓄疑蘊惑,罕所質問。來守潼川,乃得邵人 柳振坤其父申錫《先天太極》諸書以示余。自一歲、一 月、一日、一身皆有圖說,至于《九疇會極》,復分畫而附 益之。又作《三易圖說》十卷,以探羲、文、孔氏之祕,而《上 下經》六十四卦,卦為二圖,以釋其義。嗚呼!是區區者 奚所為而然哉?身既隱矣,明既喪矣,非以釣名干澤 也。自陰陽五行,星曆氣候,反覆參驗以求之,心凡以 自明耳矣。余既不及與柳君接其說,有余所弗及,余 所偶同,又有余所欲言于君者,皆不得而相與可否 焉。既以恨恨,又嘆夫「世之有志于學而不見知于人, 槁項黃馘以死者多矣,然其書固不與俱亡也。」葬有 日,吾友度周為銘其墓,振坤更欲求余語以識諸碑 陰。振坤之所以稱美愛錄者,亦既無所不盡矣。雖然, 洞洞乎,屬屬乎,如執玉、如奉盈、如將失之,振坤苟于 是焉求之,以不隊考志焉。茲其為「稱美愛錄」也,不既 多乎?尚懋敬之。

《跋李秀巖易編》
元·俞琰

此書係借聞德坊周家書肆所鬻者,天寒日短,老眼 昏花,併日而抄,其可取者,故不能端楷。秀巖乃隆山 之子,其書取王弼、張橫渠、程伊川、郭子和、朱晦菴而 求其是,又以其父隆山之說證之,或又附以己見,中 間盡有可取。「泰定元年歲在甲子十一月十八日,石 澗老人俞琰書於梅齋西塾。」

《與吳臨川書》
胡炳文

炳文迂疏無似,有厚幣來聘者,不往。家事叢脞不問, 大率三百六旬暇,不過十餘日,孜孜矻矻,相與講求 經學。「嘗為《易啟蒙通義》,又嘗集諸家《易》解有合《本義》 者為《通釋》,又嘗為《六爻反對論》及《二體相易論》,凡六 十篇,皆已成書。《本義通釋》則郭文卿守浮梁時為刊 其半,出之太早,炳文之悔之無及也。」刊本今以《呈似》, 中有繆戾,閣下削之繩之,幸甚幸甚。是書嘗蒙薦剡, 獎許備極,謂炳文能沈潛往聖之書,能發揮先儒之 論。炳文用是愈加鞭策,惟懼不能沈潛,惟懼無所發 揮,以負知己。

《與紫巖汪先生書》
前人

殫五十年心力,《四書》《周易》等書,雖不過發明朱子之 說,不能就正有道,此為大不滿耳。炳文年將八十,詩 書未嘗釋手,自笑頭如雪,而讀書之眼猶如月也。

《答胡敬存先生書》
前人

吳可堂謂「左揲掛一,右亦掛一。」炳文答之曰:「如此則 不是象三,自是象四矣。」可堂堅守其說,不肯改,其僻 也如此。

《答新安陳氏書》
前人

僭,以《通釋》為餽不知過,沐賜之尊覽。炳文思之有二 罪:先是不能上求是正,而遽爾公傳過之,一也;不及 拜書請教,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