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4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一,陰陽消長之象則一。陰陽消長,天地之變化也,於 先天何居?且夫「先天」云者,言夫天地之所由始,是天 地所不能與也,而況人乎?夫安知其逆順與否,而又 安所據而圖之哉?嘗試言之,先天其源,後天即其委 也。善窮源者必循其委,即變化之所由始,而天地可 推矣。是故觀圖之自震而《離》、而《兌》、而《乾》,則一陽漸長 之象形焉。陽主發動,其機進而上往,上往者,生遂者 也,故曰「順」言順而遂也,則出有之謂也。《觀圖》之自巽 而坎、而艮、而坤,則一陰漸消之象形焉。陰主斂靜,其 機退而來復,來復者,反本者也,故曰「逆。」言逆而反也, 則入無之謂也。二者推盪,天地之變化賾矣。雖然,方 《坤》陰之已逆,而《震》陽之未生,固陰陽消長之間也。是 時也,無有乎朕兆,無有乎端倪,無有乎期候。彼一陽 之來,果何所自哉?是故有不始於有,而始於無,無不 終於無,而終於有。一息之出,其先則入之源也。一日 之子,其先則亥之交也。一月之朔,其先則晦之終也。 一歲之復,其先則剝之極也。故曰:「復見天地之心。」言 觀此而天地可見也。闔闢之始,渾淪恍惚,坱圠沕穆, 不涉有無,不屬動靜,擬議有所不能至,思為有所不 能及,其猶陰陽消長之間乎?故曰:「《易》逆數也。」是故以 其無分於動靜有無,常為主宰而言,謂之「天心」;以其 動靜有無,交錯變化而擬議思為,一無所與而言,謂 之《大易》;以其變《易》不窮,終不離於主宰而言,謂之「逆 數。」蓋自其源而觀之,若已判然於天地開闢之始。自 其委而觀之,則亦離於陰陽消長之間;惟不離於陰 陽消長之間,則亦不離於此心往來之際。「孰知夫元 精之先一息也?孰知夫夜氣之先旦晝也?孰知夫混 沌之先日月也?孰知夫閉藏之先歲運也?孰知夫太 極之先天地也?」是庖犧氏之學而未之嘗言也。故曰: 「通神明,類萬物,不出於有」無之相因。風氣漸澆,情偽 相感,列聖繼作,皆因時以救弊。於是文王重之以盡 其變,周孔繫之以效其動。及其久也,意義繁,圖書聚, 諸家之學競起而莫之準矣。是故徇於有者,見動而 不見靜,於是刑法、名理、功能之說興。其蔽也,常外馳 而不自止,是化物者也;墮於無者,見靜而不見動,於 是偏稿、苦空、虛、靜之說興。其蔽也,常內揵而不相應, 是絕物者也。惡絕物者,斥無為之言為異端;惡化物 者,病有為之跡為同俗。或舍二見而求一致者,則又 未能超後天之質,以還先天之源,而不免執見以為 本。庖犧氏之學,隱而不見者,數千年於茲矣。於數千 年之後,諸家紛紜之中,探往聖未言之意,於數「畫之 圖,非自有得;於心之往來,自一息之微推而至於天 地變化,脗合同徹,渾一無二,其孰能之?」

《復張都憲書》
羅倫

《易·大畜》曰:「不家食,吉,利涉大川。」謂其能濟天下之險 也。執事以濟險之才,當濟險之任,宜臨餐輟食,撫枕 忘寐,思以濟天下之險可也。仕者為通,隱者為高,皆 非中庸之道,視道之行否何如耳。行藏欲合時,請看 床頭《易》,敢為執事頌之。

《讀易長語》
王鏊

余始讀《易》,至《繫辭傳》曰:「大哉言乎,天地陰陽造化之 賾,盡在是矣。」非聖人孰能作之,而歐陽永叔以為非 聖人作,何也?讀至《序卦》《雜卦》,乃若有疑焉。若永叔之 見,而亦未敢為必然之論。讀《淇水集》,彼亦疑之,謂有 不合而強通之者。余因是考之,伏羲畫卦,文王《彖辭》, 周公《爻辭》,共為二篇,曰《正經》。孔子於正經之後,翼以 十篇,曰《上彖傳》《下彖傳》《大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文 言傳》《說卦傳》上中、下,共十篇,是為十翼。經自經,翼自 翼,孔子不敢同於前聖也。自《商瞿傳》至梁丘賀,曰:「《彖 辭》所以釋經」,乃分二翼于各卦之下。鄭康成又移《文 言傳》于《乾坤》二卦之後,王弼又移《象傳》于各爻之後。 經三紊亂,既亂正經,又失《十翼》,非復《易》之舊矣,諸儒 多欲校定而不能。蓋秦火之後,《易》以卜筮獨存,而《十 翼》散在人間。漢文帝廣文學,《十翼》所存惟《彖》《象》《繫辭》 《文言》。至宣帝時,河上女子掘冢得《易全書》上之,內《說 卦》中、下二篇,污壞不可復識,《十翼》遂亡其二,後人以 《序卦》《雜卦》足之,則二篇果非聖人作乎?胡一桂之作 《翼傳》也,曰:「聖人讀《易》」,超然意與《易》會而為之辭,豈常 人尋行數墨者比哉?則亦未敢遽疑之也。

《策易經對》
何喬新

自伏羲畫卦,而大《易》之道著。《連山》者,炎帝之《易》,夏后 氏因之以作《易》者也。其卦以艮為首,蓋以艮者山也, 艮所以成言乎物,故曰「連山」具其體也。《歸藏》者,黃帝 之《易》,而商人因之以作《易》者也。其卦以坤為首,蓋以 坤者地也,坤所以厚德載物,故曰《歸藏》,取其用也。逮 至于周,而《易》之書大備,故《周易》之卦以乾為首,蓋以 「乾者天也,乾所以首出庶物,故曰『《周易》觀其象也。三 《易》之體,各以一卦為首,各以一義為先,然經卦皆八, 其別皆六十四』。」夏商《易》取七八,以不變為占也;《周易》 取九六,以變為占也。《隋·藝文志》有《歸藏》十三卷,出於 劉光伯所上,意甚淺陋。《唐·藝文志》有《連山》十卷,出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