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4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圖》老少陰陽之四象,以位四正卦。然其為象皆奇,故 又取《洛書》一四二三含九六八七之象,錯綜《河圖》而 用之。以北之一含西之九位老陽之乾于西北,以西 之四含北之六位,老陰之坤于西南;以南之二含東 之八位少陰之巽于東南;以東之三含南之七位少 陽之艮于東北。是又以《洛書》錯綜《河圖》,合其老少陰 陽之四象,以位四隅,然後其象皆耦。由是東北陽之 方,乾坎艮震,陽卦居之;西南陰之方,巽離坤兌,陰卦 居之。陰陽各正其位,動靜互為其根,奇耦不偏,體用 兼備,而《易》之道行乎天地之中矣。蓋以北含西,以西 含北,以南含東,以東含南,是一左一右,交而互之,一 低一昂,總而挈之,夫子所謂錯綜其數也。況一四二 三,生之所在,即九六八七,成之所在。蓋一四二三,積 而總之,已具《河圖》天地之全數,故用一則四二三之 九在矣,用四則一二三之六在矣,用二則一四三之 八在矣,用三則一二四之七在矣。又獨不見揲蓍「十 有八變以取老少陰陽之策」者乎?變變皆得一四二 三,得一四二三即得九六八七之策,此《易》之神自然 而然者也,而謂之不可強通可乎?

《重卦或問》

或問曰:「十三卦,包犧氏已用之,是包犧時已有六十 四卦之名矣。且大衍起于《河圖》而生蓍,蓍興于犧,其 十有八變而成卦,則是包犧時已重卦明矣。今子獨 以為文王重《易》,然則《大傳》非歟?」曰:「愚詳《大傳》十三卦 之義,乃夫子引上古聖人制作,示人以用《易》之法。若 曰上古作為某事,蓋得諸某卦之象義云耳,非必取」 是卦始為是事也。故張橫渠曰:「此夫子之言耳。若夫 蓍,十有八變而成卦。」愚竊意伏羲時固已錯綜而用 之,特未定其卦,未繫其名,及至文王,始重而定之,繫 之名而為之彖,此其所以稱《周易》歟?

又問曰:「《玉井難子》之說云:『伏羲畫八卦,即自重為六 十四卦』。孔穎達《正義》已有定說。又《周禮》掌三《易》之法, 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四,《歸藏》以坤為首,《連山》以 艮為首,則夏商時已有卦名矣。今王氏以為文王重 之,始繫以名而為之彖,別無證據,殆臆度之說也。奈 何?」曰:「愚歷考傳記,重卦聖人諸說不同,原其初,止有」 四說,王輔嗣等以為伏羲,鄭元之徒以為神農,孫盛 輩以為夏禹,史遷等以為文王,後之論者不出此四 說。愚于四說之中求之伏羲而後神農,神農而後黃 帝,黃帝以前太朴未散,黃帝以後風氣漸開,人之情 偽方始交作,而六畫卦中,有《損》、有《益》、有《革》、有《訟》、有《困》、 有《遯》、有《蠱》、有《剝》、有《蹇》、有《解》、有《旅》、有節、有否、有明夷等 卦名,殊無上古淳朴之意,與先天乾、兌、離、震、巽、坎、艮、 坤之名氣象大不侔。《歸藏》《連山》亦不見屯、蒙、需、訟之 名,且《大傳》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愚于是從《漢藝文志》歸之。文王 非臆度也,不敢貴耳而賤心思也。若孔穎達《正義》則 祖王輔嗣之《註》,而曰「鄭等以為伏羲畫八卦,神農重 之。諸家以為伏羲畫八卦,還自重之,初亦未嘗有定 說也。」又謂:予拘于子雲之說,子雲其亦從史之一人 耳。

《先後天或問》

或問曰:「《玉井難子》之說云:『所謂先天者,太極未判之 先,元有此《易》,借聖人手畫出來,一陰一陽,逐節生去, 不待安排。若先于天而天同之者,邵子所謂『畫前元 有之《易》,所謂先天之《易》也,此伏羲氏之《易》也。所謂後 天之《易》者,文王因伏羲已成之卦,移易方位,以應天 之時,應地之方,若後于天而奉天者,今陰陽家皆用 之。邵子所謂『入用之位』,所謂『後天之《易》也。謂子以伏 羲之《易》為先天,文王之《易》為後天,為不然,如何』』』?」曰:「愚 謂先天後天,只合如今人說前日後日,前時後時,時 與日亦本于天而用于人者,非先于天後于天之謂。 果如所說,先『後』二字皆合音去聲。況謂先天借聖人 手畫出來,頗似渺茫。謂後天移《易》方」位,以應天應地, 頗似作為。所謂太極未判之先,元有此易。此不過言 其理而已,正如《大傳》言「生生之謂《易》」,而後言「成象之 謂乾」之《易》也。邵子所謂畫前元有《易》,亦言其理而已。 曰畫前,則是未有畫也明矣。皆非謂伏羲有畫之《易》 也。愚謂:通于天者,河也;龍馬負圖而出于河,伏羲因 之畫卦于先,是為先天;中于地者,《洛》也。神龜負《書》而 出于《洛》,文王取之,重位八卦于後,是為「後天。」羲先文 後,豈不簡易,豈不明白歟?

《衍數或問》

或問曰:「大衍之數,自張觀物作《衍數圖》,縱橫布算,不 可窮極。自此以後,說之見于世者凡五十餘家。近世 丁石潭又作《原衍圖》,其說謂天一地二衍而為三,地 二天三,衍而為五,以至天九地十衍而為十九,總而 積之,得九十九數,餘五十數不用,止用四十九以為 大衍。」玉井問石潭曰:「今衍數止九十九,又必須虛其 一否?」石潭曰:「此不用數也。」然則由古及今諸儒論衍 數者初無一定之說,而子乃執一己之見以為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