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4 (1700-1725).djvu/5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也。《連山》《歸藏》,《易》亡已久,後世不得見其辭,《周易》之辭,

具在方冊,不於辭焉求之,曷足以明理象數哉?互體 者,《易》之變也,象也,占之必有辭也。《周易》卦辭爻辭彖 象之辭,指互體而為辭者,是或不一。如《小畜》卦辭「自 我西郊」,指互兌也,如《屯》爻辭「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指互坤也,如《大過彖辭》,「剛過而中」,指互乾也,如《困象 辭》「君子以致命遂志」,指互巽也,《左氏傳》晉侯將納王, 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也。天 為澤以當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蓋《大有》五 兌也。懿氏生敬仲,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使筮之, 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坤,土也;巽, 風也;乾,天也。風為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 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蓋觀互坤艮也。《春秋》用互體 為占,尚矣,則夫舍互體而言《易》者,非善言《易》者也。

《三易備遺書後》

夫子既沒,迄今千百年間,諸以《易》名家,專於理則簡 於象數,專於象數,則荒於理。因註迷經,因疏迷註,致 《十翼》本旨不白於世。而世之學者果於襲舊,疑於知 新,罕研聖人作《易》之根柢。我先君子述《三易備遺》曰: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此夫子明作《易》之根柢也。 故言理必考象,言象必考數,理象數無抵牾,然後措 諸詞,寫諸圖,自謂得聖人之心,於註疏釋解之外,有 先儒所未發者。視諸家言《易》,理自理,象自象,數自數, 三易自《三易》,《河圖》《洛書》自《河圖》《洛書》判然不相符者 不侔矣。噫!此其於《易》也,功不在名世諸儒下。咸淳庚 午,備遺成帙部使者則堂家先生一見,奇其書,用聞 於朝。會國督戍事嚴,未遑暇也,送中書籍記。越三載, 先君子沒,先兄起予甫繼志纂述時事且別,多所散 失,起予甫亦下世矣,士立弗克肖似,夙夜罔敢懈,惟 父兄之志是酬,補遺葺闕,僅完其帙,敬鋟諸梓,非敢 曰「論譔其前人之美,以顯揚之後世也。《易》之晦也,明 也,有時也,人焉得而已諸?」時元貞乙未立春日,男士 立百拜謹誌。

葉適習學記言

《論子華子於古三墳八索》

混茫之中,是名太初。實生三氣,曰始,曰元,曰元。通三 為一,離之為兩,是名「陰陽。」五運流轉,有輪樞之象。水 涵太乙之中精,潤澤百物,行乎地中。風涵太元之中 精,動化百物,行乎天上。上赤之象,其宮成離;下黑之 象,其宮成坎。坎離獨幹乎天中,天地而立生,生萬物, 新新而不窮。陽氣為火,火勝故冬至之日燥。陰氣為 「水,水勝故夏至之日濕,火則上炎,水則下注。」程子儒 者,而其言如此,異哉?然亦無以為異者,蓋古之言道, 三墳、八索,舊所聞記,往往皆然。故問者有「風輪轉,三 三六六,誰究誰使」之語,明其為常所傳習也。按:浮屠 在異域,而風水諸輪,相有執持,上至有頂,其說尤怪。 至以為意生之身親履其處,又非推測之比矣。《洪範》 九疇,箕子言「天所錫一為五行」,即程子所謂上炎下 注者。而風輪坎離之說,舜禹所不道也。《易》言「坎有孚, 維心亨」,離「利貞,亨。畜牝牛吉」,無所謂獨幹中氣生生 萬物新新而不窮者。若《三墳》《八索》果以此為《易》,則伏 羲、神農之道,豈必盡見黜於後人哉?蓋經籍乖異,無 所統一,怪妄之所由起,轉相誕惑而不能正爾。後世 學者,幸《六經》之已明,五行、八卦品列純備,道之會宗, 無所變流,可以日用而無疑矣。奈何反為「太極」、「無極」、 動靜、男女、清虛一大,轉相夸授,自貽蔽蒙,悲夫!蓋孔 子已盡究古人之《易》,學發於彖,其天地精微,皆卦義 所未言。不幸《大傳》《文言》諸雜說,附益混亂,是以令學 者紛紛至此。夫懸日月以示人。惟無目故不能見。若 有目而昧之。可謂智乎。

王炎讀易筆記

《卦變論說》

卦變之說,謂「乾坤為父母,而《姤》《復》為小父母。六畫成 卦,凡一陽五陰皆自《復》變,一陰五陽皆自《姤》變,二陽 四陰皆自《臨》變,二陰四陽皆自《遯》變,三陽三陰皆自 《泰》變,三陰三陽皆自《否》變。」其說不聞於先儒,而言於 邵氏。至漢上朱氏從之。且「乾坤為父母,其交則為三 男三女。《復》卦上《坤》下震,震乃《乾》一索而得男。《姤》卦上」 乾下巽,巽乃坤,一索而得女。若《復》《姤》為小父母,則姤 有乾,復有坤,乾坤反係復姤所生,而震巽二卦,亦非 出於乾坤,不知從何而來?且夫子象《易》嘗言剛柔之 變,惟賁尤詳,曰「柔來而文剛,分剛上而文柔」,諸家即 曰「賁自泰來」,蓋祖邵氏說也。然賁上艮下離,坤體得 乾一剛而成艮,是謂「柔來而文剛」,剛柔相反,出於乾 坤之變。夫子之言如此,未聞其言《泰》變為《賁》也。且《雜 卦》首曰「乾剛坤柔」,自乾坤生六子則剛柔相雜,故六 十四卦其剛皆出於《乾》,其柔皆出於《坤》,「剛來文柔為 《隨》,柔進上行為《晉》,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為《渙》,皆剛柔之變也。且《隨》上《兌》而下《震》,初上二爻不 變則為乾坤,變則坤之初居在上,六五以柔而居君 位,故曰「柔進而上行。」《渙》上《巽》而下《坎》,《坎》得《乾》之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