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4 (1700-1725).djvu/5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成九卦;歸妹節損豐既濟賁恒井蠱凡卦三陽三陰者,皆自《否》 來;《否》三復三變而成九卦;漸旅咸渙未濟困益噬嗑隨乾坤大父 母也。姤復小父母也。坎離得乾坤之用者也。頤、大過、 小過、中孚。或曰:「先儒謂賁本泰卦,豈乾坤重而為泰, 又由泰而變乎?」曰:「此論之卦也。所謂之卦者,皆變而 之他卦。《周易》以變為占,一卦變而為六十四卦,六十 四卦變而為四千九十六卦,而卜筮者尚之也。焦延 壽之《易林》所以興也,聖人因其剛柔相變」,繫之以辭 焉,以明往來、屈伸、利害、吉凶之無常也。「故君子居則 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占與辭一 也。故乾坤重而為《泰》者,八卦變而為六十四卦也;由 《泰》而為《賁》者,一卦變而為六十三卦也。

林氏曰:《易》曰「剛柔相易,皆本諸乾坤也。凡三子之卦 言剛來」者,明此本坤也而乾來化之。凡三女之卦言 「柔來」者,明此本乾也而坤來化之。故凡言是者,皆三 子三女相值之卦也。非是卦,則無是言也。謂泰變為 賁,此大惑也。曰:不然也。往者以內外言也。自內而之 外謂之往,自外而之內謂之來。請復借《賁》卦言之。「柔 來而文剛」者,《坤》之柔,自外卦下而來,文乎乾之剛也。 分「剛上而文柔」者,《乾》之剛,自內卦上而往,文乎坤之 柔也。于柔言來,則知分剛上而文柔者,往也;于剛言 上,則知「柔來而文剛」者,下也,上者,出也,下者入也。此 所謂「出入以度外內」,此所謂「上下無常」也。若言「柔來」 者,明此本《乾》也,則不當分剛上而文柔,當曰「剛來而 文柔」也。《無妄》之象曰:「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外卦。乾 已三晝矣,謂之自外來,則當卦外來乎?故乾施一陽 于坤,以化其陰而生三子;坤施一陰于乾,以化其陽 而生三女者,乾坤相易,以生六子,成八卦也。「上下往 來,周流無窮」者,剛柔相交以盡其爻之變也。故爻之 言往來,言上下內外者,豈惟三子三女相值之卦而 已哉!

章俊卿論連山歸藏之名

以《連山》《歸藏》為伏羲、黃帝之《易》者,自杜子春之言始; 以《連山》《歸藏》為夏商之《易》者,自鄭康成之言始。夫所 謂「連山」者,取「山連不絕」之義也;所謂《歸藏》者,取「萬物 歸藏」之義也。故《連山》首艮,艮為山也;《歸藏》首坤,坤為 地也。因是卦以辨是名,因是名以究是意,亦猶《周易》 以乾為首,而有取於《周普》之義也。然一《連山》也,一「《歸 藏》也,子春以為作於伏羲、黃帝,康成以為作於夏、商, 二論矛盾,將何折衷?子春之言是邪?《歸藏》何以曰堯 舜降二女,又何以曰『殷王』?」則《歸藏》非黃帝,《連山》亦非 伏羲矣。康成之言勝邪?《世譜》何以曰《連山》《歸藏》並是 代號,則《連山》《歸藏》亦不可謂之夏、商矣。愚嘗因是而 究其說,蓋伏羲、黃帝造其名,夏、商因之以作《易》。其可 證者有三:《禮運》曰:「吾得坤乾。」註之者曰:「得商陰陽之 書也。」其書存者有《歸藏》。《歸藏》既為商之書,則《連山》寧 非夏易乎?其可證者一也。皇甫謐云:「夏因炎帝曰連 山,殷因黃帝曰歸藏。」連山果為伏羲,皇甫謐又安得 謂之因炎帝乎?此可證者二也。周正建子,蓋得天統, 故《周易》以乾為首;商「正建丑,實得地統,故商易以坤 為首。夏正建寅,實得人統,無為卦首之理。艮漸正月, 故夏易以艮為首。」是則三代之易,皆取于三正三統 之說,烏得為伏羲黃帝乎?此可證者三也。證之以三 者之說,子春之論,有不攻而自破矣。不然,李江之序 《元包》,何以曰夏《連山》、殷《歸藏》乎?雖然,《連山》久亡,《歸藏》 不行,又未有如《周易》之為得也。

章俊卿論蓍數

天秉陽,八卦之陽爻,皆得參天之數;地秉陰,八卦之 陰爻,皆得兩地之數,惟陽爻得參天之數。《乾》之陽爻 三,得自然之數九,當揲蓍之際,三揲俱少,則掛所揲 之餘,得四九之數,所以九為老陽。惟陰爻得兩地之 數,故《坤》之陰爻三,得自然之數六,當揲蓍之際,三揲 俱多,則掛所揲之餘,得四六之數,所以六為老陰。三 「男之爻,一陽而二陰,得自然之數七,揲蓍之際,兩多 一少,則掛所揲之餘得四七之數,而以七為少陽者, 自然之理歟?三女之爻,一陰而二陽,得自然之數八, 揲蓍之際,兩少一多,則掛所揲之餘,得四八之數,而 以八為少陰者,自然之理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止 于四十有九,而九七六八之理存,陰陽老少之理明。」 增之一則于揲為贅不可也;減之一則于揲有缺不 可也。此自然之數歟!《河圖》得自然五十五之數,《洛書》 得自然四十五之數,亦猶周天之度,周期之日,或贏 或縮,亦皆本于自然也。或者求九七六八之數,而不 得陰陽老少之理,惑而未明,乃謂陽動而進,以進為 文,故少七而老九。陰動而反,以反為文,故少八而老 六。又惑于不用十為老少之說,乃謂臣不可以加君, 陰不可以加陽,故不用十而用八。則其于自然之理, 蓋亦昧而不通者歟!昔子雲作《太元》,以天地之策各 十有八,合為三十六策,虛其三而用三十有三。司馬 作《潛虛》三百六十四變,了蓍一日以周期。數亦本于 自然,數之理也。所以蓍之德,圓而神,顧取而用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