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5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和。僑居旋為客,次日以延望,乃知止行甚悒也。來春 江水穩善,候有所授,能一訪,甚佳。只云「忠、涪間看親 人必不疑也。」頤偕小子甚安。來春本欲作《春秋》文字, 以此無書,故未能。卻先「了《論》《孟》或《禮記》也。《春秋》大義 數十,皎如日星,不容遺亡。只恐微細義例,老年精神 有所漏落,且請推官用意尋究,後日見助。如往年所 說許止、蔡般書葬類是也。若欲治《易》,先尋繹令熟,只 看王弼、胡先生、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貫,餘人《易》說 無取。枉費功,年亦長矣,宜汲汲也。」未相見間,千百慎 愛。十一月初九日,頤啟知縣、推官。

程伊川《易傳》,得失未議,示不過辭也,故為鄙近,然亦 辭也。在康節時,于先天之《易》,非不問不語之也。後伊 川之人數為妄爭,舊於陳瑩中《報楊中立游定夫書》 辨其略矣,并列之下方,以遺知言之君子。

陳瑩中答楊中立游定夫書,康節云:「先天圖,心法也。」 圖雖無文,吾終日言,未嘗離乎是。故其詩曰:「身在天 地後,心在天地先。天地自我出,自餘惡足言。」又云:「數 往者順,知來者逆。」此一節直解圖意,如逆知四時之 化也。然則先天之學,以心為本,其在經世者,康節之 餘事耳。世學求《易》於文字,至語皇極,其或以為考數 之書。康節詩云:「自從三度絕韋編,不讀書來十二年。 俯仰之間無所愧,任人謗道是神仙。」同時者目其人 為神仙,後來者名其書為考數,皆康節之所不憾也。 乃其心則務三聖而已矣。《觀物》云:「起《震》終艮」一節,明 文王之八卦也。「天地定位」一節,明伏羲之八卦也。蓋 先天之學,本乎伏羲,而備於文王,故其詩曰:「天地定 位,《否》《泰》反類。山澤通氣,《咸》《損》見義。雷風相薄,《恆》《益》起 意。水火相射,《既濟》、未濟。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 憑,為六十四。」八卦者,《易》之小成也,六十四卦者,《易》之 大成也。集伏羲、文王之事而成之者,非孔子而誰乎? 康節嘗謂:「孟子未嘗及《易》一字,而《易》道存焉,但人見 之者鮮。」又曰:「人能用《易》,是為知《易》。若孟子,可謂善用 《易》者也。夫《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故聖人之用《易》, 闔闢於未然,變其窮而通之也。若夫暑之窮也,變而 為寒;寒之窮也,變而為暑;則是自變而自通者也。窮 自變,通自復,何賴於聖人乎?孔子贊《易》而非與《易》競, 孟子用《易》而語不及焉。此所謂賢者識其大者,其去 聖人」之用也不為遠矣。然而或非太元為覆瓿之書, 或躋孟子於既聖之列,私論害公,義有所在,闔闢於 未然,豈乏人哉?奈何其無益也。《觀物》云:「防乎其防,邦 家其長,子孫其昌。」是以聖人重未然之防,是謂之《易》 之大綱。而其論孔子所以盡三才之道者,則曰「行無 轍跡」,至妙至妙,在一動一靜之間而己矣。闡先天之 幽微,先天之顯,不在康節之書乎?雖在康節之書,而 《書》亦不足以盡其奧也。故司馬文正與康節同時友 善,而未嘗有一言及先天學。其著《家範》,本於《家人》一 卦,而進取王弼之說。今之說《易》者,方且厭常出奇,離 日用而鑿太空也。又或謂文正公擬先天之學,豈足 以語二公弛張之意乎?二公不可得而見矣。瓘徒見 其書而欲窺其心,然乎否耶?當先覺之任者,願賜一 言,庶幾終可以無大過也。

論先天八卦之位,與《繫辭》不同瓘竊謂康節先生所 以辨伏羲、文王之易者,為明乎此也。伏羲之《易》,乾南 而坤北,目乾而左,巽而右,兌在東,離為陽,與起震絡 艮之序,則離上而坎下,震東而兌西,與先天之位固 不同矣。乾坤屯蒙之序,與《乾》《履》《大有》《大壯》之序,亦不 同也。乾坤《屯蒙》之序,孔子作序卦以教天下,其辭其 義,可翫而習也。《乾》《履》《大有》《大壯》之序,文王不言其義, 後之學者,何所據而習之?雖無可據之義,而悟之在 心,心聲不足以發其奧,心畫不足以形其妙,墮於言 語文字,而先天之《易》隱矣。素隱之士,豈乏人哉?背理 而求數,文王憂之,固闔其門而拒其出。孔子繼文王 之志,微顯闡幽,一以仁義,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聖人 之教如此,潔淨精微,可謂至矣。後之學者,猶有舍經 取緯,違大理而黷正經者,京房之流是也。康節云:「物 理之學,不可強通,強通則失理而入於迷矣。」《皇極》之 書,不可以強通者也。失理之士,捨仁義而迷小道,背 來物而役私情,如是而取《皇極》者,文正闔焉,非與康 節異心也。蓋伏羲、文王之易,一而不一,文王、康節之 學,同而不同,皇王之時異,闔闢之義殊,《易》之所以為 異者,未嘗二也。所謂伏羲之八卦,文王之八卦,未嘗 異,未嘗同也。曰一、曰二、曰異、曰同者,皆求異情爾。瓘 竊意其如此,而情之所是,亦不敢以為必然,更須面 叩,乃可以決耳。蒙諭《繫辭論》釋諸爻,未有及象數者, 豈得意忘象者,真孔子之學耶?此言盡《易》之要矣。至 於日星氣候之說,未及深考,然以爻當期,既出於《繫 辭》,而「曆象」二語,又載於《堯典》。《月令》所紀,皆節候也。鳥 火虛昴,可辨分至,辰弗集房,則失日,可知《春秋》日食 之數。後世曆象,十得七八,已號精密,是故離坎之上 下,乾坤之南北,在六經者,恐皆可考,不獨《易》也。孔子 曰:「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