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6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疇。數既符卦數,蓍卦一揲盡於六十四,龜疇一灼盡 於八,其六十四卦法,即同揲法。且「一六兆雨,二七兆 霽,三八兆蒙,四九兆繹,五兆克」,又一一確實,略無影 響,疑似使人難曉。庶幾蓍龜並存,而為吉凶與民同 患之一助云。

朱右書集傳發揮十卷

按右自序愚讀孔子所刪述易書詩春秋而深歎夫聖人之道不行及觀漢唐諸儒傳疏又以痛聖人之道不能明也道不行猶得以明其理義布諸方策以

淑。夫後之人道不明於天下,貿貿焉棄本而逐末,趨 偽而厭真,幾何不為異端功利之歸矣乎?竊以君臣 父子之道,尊尊親親之懿,莫詳於《書》。自成、康王澤一 熄,五百年而我夫子出,雖不得司其典禮命討之權, 猶能修其典禮命討之具。奈何遭焚滅之禍,千數百 年間,大禮泯絕。至宋程、朱諸儒,始能因遺經以闡其 教,其功固不在漢唐下也。天相元德,崇信五經,取士 科書,以朱子《訂傳》為主,經生學子,尤知嚮方,則孔氏 刪定之書,將行於今矣。噫!世固有明經而不得以行 道者,未有經不明而能行道者也;固有通其辭而不 得其心者,未有不察其辭而能知其心者也。然則道 之行,當自明經始;經之通,當自達辭始。達其辭以知 其心,即其心以行夫道,奚可以二觀哉?右生也晚,於 道未聞信,習是經,積有年矣,《集傳》之作,非後學所敢 妄議。嘗參諸當代名儒,質以所聞父師之教,則不無 相發明者。於是謹述《集傳發揮》六卷、《綱領始末》一卷、 《指掌圖》一卷、《通證》二卷,凡一十卷。藏之於家,以貽子 孫。蓋以世有古今,時有先後,人心之所同然一耳。心 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 同然耳。苟得其所同然,雖越天地,亙古今,如一日也。 嗟夫!君心之要,王政之綱,具在《是經》,安敢以覬其萬 一.。初學之士,尋繹之繁,或庶免於紛紜眩惑之病云。

按李祁序書經孔子之手而定然自漢以下文有古今之殊自唐以來傳有是非之雜如是而求夫精義之歸一難矣哉九峰蔡氏親授朱子指畫作為集解

而諸家之說始有折衷,學者始有準則,二帝、三王之 道亦既廓然明矣。然其微辭隱義,諸家或所未發,蔡 氏亦止據其所長而采之。使當時復有他說,則亦必 在所不遺矣。自《集傳》既行之後,諸儒之講論益精,考 訂益密,皆足以發是書之隱而闡其微。於是天台朱 君伯賢復會其長,附以己見,編而為集,名曰《發揮》。蓋 非以求異於蔡氏之傳,乃所以補其遺闕而全之也。 予嘗得而讀之,開卷數節,即犁然當於人心。然後知 二帝之書雖非出於一時,而會之於道則無不同。諸 家之說雖非出於二人,而揆之於理則必有合。其理, 同則其道,又何疑乎是非之難辨哉?伯賢用力精深, 故其采擇審至,其《綱領圖說》《音釋》《通證》,皆有補於是 書,有功於學者,是亦不可少也。嗚呼!安得起蔡氏於 九京,而與之論伯賢之所學哉!

朱右禹貢凡例一卷

按右自序愚讀禹貢而知聖人之書法謹而有辨也其載九州山川地理曲折及貢賦封域之事言簡義密詞嚴意周一字之間含蓄無盡如書山川廣平曰

原下濕曰「隰」,山南曰陽,水北曰「汭」,地高曰丘,再成曰 「陶」,高平曰陸,瀦水曰「澤。」其土色無塊曰「壤」,土黏曰「埴」, 脈起曰「墳」,青黑曰黎,元而疏曰「壚。」其草木少長曰「夭」, 上疏曰喬繇言其茂條無甚長叢生而積曰「苞。」其水 道因水入水曰「達」,循行水涯曰「沿」,舟行水上曰「浮」,絕 水而渡曰「逾」,曰「亂。」大水合小水曰「過」,小水合大水謂 之「入」,二水勢均相入謂之「會」,會而合之一謂之「同。」其 治功除木曰「刊」,祭山曰「旅」,致功曰「績」,可種曰「藝」,可治 曰「乂」,順其道曰「從」,得其正曰「殷。」經始治之謂之「載」,已 盡平治謂之「既。」其賦法最薄曰「貞」,雜出曰「錯。」其貢賦 常獻曰「貢」,器盛曰「篚」,包裹曰「包」,待命曰「錫」,非一物曰 「錯」,凡例不過四十,而千萬世之豐功盛德。盡在是矣。 因詮次以便覽者。

章陬書經提要四卷

按陬自序韓子有言記事者必提其要若天文地理圖書律呂四者皆書之要也然天文之度數或未易析地理之沿革或有不同至於圖書律呂先儒固有

成說,而散見他書,未有萃於一者。故學經之士得其 一,或遺其二。愚切病焉,輒不自揆用,摭先儒之說,為 書四篇,名以《提要》,或為之圖,或述其義,間以一得之 愚附焉。其具於蔡《傳》者不複出,庶幾其說簡明易見, 不假他求而得其要矣。

楊守陳書私抄一卷

按守陳自序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書蓋唐虞三代之史所記孔子所錄何為不可盡信耶蓋古之書傳世既久則其錯簡缺文訛字浸浸多有至孟子

時已然,秦人焚之,則併其簡編文字,蕩然亡矣。漢世 旁求,一得於女子之口授,一出於先世之壁藏。壁藏 者已經後人修潤,故鮮錯訛。口授者,蓋其所誦,已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