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6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盡本文,而當時傳言,後世謄寫益多,闕與錯訛,且有 重複,滋不可盡信矣。而漢唐諸儒,乃盡信力解,至有 所難通,則亦強為之說,宋儒始疑之。若東坡之於《康 誥》,荊公之於武城,吳才老之於梓材,皆明其錯。而晦 庵先生又重定武城。一時諸家傳注,往往有愈於漢 唐者。元時王魯齋嘗作《書疑》,謂《皋陶謨》《說命》《武城》《洪 範》《多方立政》六篇,多錯簡訛字,自以其意更定,雖未 必盡合於古,然合者亦不鮮矣。歐陽子曰:「經非一世 之書也,其傳之謬,非一日之失也。刊正補輯,非一人 之能也,使學者各極其所見而明者擇焉,以俟後聖 之生也。」其言至矣。自蒙童時受書,每遇今文,腐唇敝 舌而不能以熟,稍長聽講,苦心焦思而不能以通也。 其後頗覺蔡《傳》似欠明備,乃取諸家遍閱,疑久不釋, 及得魯齋書疑,則躍然喜曰:「此先得我心之所同者。」 於是取《堯典》以下經傳,手自抄錄,凡經有錯簡者移 之,而其闕訛重複者明言之。蔡《傳》有欠明備者,采諸 家補之,而或以私說附焉。其所移者,既未必合於古 經,所補者又未必勝乎舊傳,徒為紛更,以取僭竊之 罪。然飽食終日,而於此乎用心,差賢於博弈者而已。 雖然,世有古今,人有聖愚,而理之在人心者,則無古 今聖愚之異也。以今窺古,以愚測聖,雖不能盡合,而 理之所在,亦豈無一二,其庶幾乎?後之君子倘有取 其一字一言之合,則亦不枉其用心矣。

馬明衡尚書疑義一卷

按明衡自序孔安國穎達用意雖勤其於大道概未有聞蔡氏仲默承文公之訓義理大有發明然愚從而求之謂其悉可以得聖人之心而達聖人之道則

有不敢以自詭也。故凡於所明而無疑者,從蔡氏;其 有所疑於心而不敢苟從者,輒錄為篇。聖人之行事, 非細故也,萬世至大之公案。予何人哉?謂足以辨之。 顧先儒或有未論者,予特發其疑,以引其端,將來君 子,其毋以為妄與僭而不之正,則予今日之心也。嘉 靖壬寅。

王崇慶書經說略一卷

按崇慶自序五經莫古於易其次莫如書易以道道之體所謂先天而天弗違書以道道之用所謂後天而奉天時其致一也然二帝以揖讓而官天下古未

有也,故其書皆曰「典。」典,主也,主夫道也,非三王比也。 先儒以其事可為後世之法,故曰「典」,失傳經之大旨 矣。夫《書》,先人之家傳,慶讀有年矣,五十而後再取讀 之,始若粗有得焉。於是乃述四代而撮其要,斷其義, 因名曰《說略》,聊復以備自考,且為家塾童蒙之地云 爾。

梅鷟尚書考翼一卷

按鷟自序甚矣儒之好怪也不論其世不稽其人惟怪之從當伏生傳經廿有八篇序一篇共二十九篇以教於齊魯之間如日月之行天人皆仰之是聖經

之正也。若乃孔壁所藏,高祖過魯祀孔子時,不言古 文,惠帝除挾書令時,不言古文,文帝求能治《尚書》時, 不言古文,雖景帝時,亦無一人言孔氏有古文者。至 孝武世,延七八十年間,聖孫孔安國者,專治古文,謂 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降及東晉,有高士曰皇甫 謐者,見安國書摧棄人不省,惜造書二十五篇,《大序》 及傳。冒稽安國《古文》以授外弟梁柳,柳授臧曹,曹授 梅賾,遂獻上而施行焉,人遂信為真《安國書》。前此諸 儒如王肅、杜預,晉初人;鄭沖、何晏、韋昭,三國人;鄭元、 趙岐、馬融、班固,後漢人;劉向、劉歆、張霸,前漢人,皆未 見。不曰「逸書」,則曰「今亡。」《史》《漢》所載,絕無二十五篇影 響。其曰「鄭沖、蘇愉」,皆誣之耳。又《舜典》篇首「慎徽」突出, 好事者遂造為南齊建武四年,吳興姚方興於金陵 大航頭偶見二十八字伏法,未上,隋開皇時始購求 得之。朱子曰:古文東晉時始出,前此諸儒皆未之見, 豈不痛切而明快哉!無而為有,將以誰欺?安國不言, 《史記》不載,使聖人正經,反附偽書以行世。隋唐以來 千餘年,自吳先生《纂言》之外,曾無一人為聖經之忠 臣義士者,豈不痛哉!予在嚴陵時已作此譜,草創未 備,今加修飾,使古文廢興之由,先後真偽之辨,如指 諸掌,庶幾俾《纂言》之所未備,以承吳先生之志云。 按陳第辨近世旌川梅鷟譸張立論,其斷古文謂:「皇 甫謐偽作,集合諸傳記所引而補綴為之。不知文本 於意,意」達而文成。若彼此瞻顧,勉強牽合,則詞必有 所不暢。今如《禹謨》「克艱」二語,謂本《論語》之「為君難,為 臣不易」,「不矜不伐」,謂本《老子》之「夫惟不爭,故天下莫 能與爭」;「滿招損,謙受益」,謂本《易》之「謙尊而光,卑而不 可踰。」不知宇宙殊時而一理,聖賢異世而同心,安得 以其詞之相近也而遽謂其相及乎?又如「人心道心, 則謂本之《道經》。嘗考《荀子》曰:『舜之治天下,不以事治 而萬物成,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註曰:「此《虞 書》語。而云《道經》」,蓋有道之經即《虞書》也。今鷟指為《道 經》,豈別有所據耶?又如《五子之歌》:「鬱陶乎余心」,「顏厚 有忸怩」,謂鬱陶取諸《孟子》;顏厚取諸《詩引征》之「火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