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6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陳第尚書疏衍四卷

按第自序少受尚書讀經不讀傳注讀愈專篋中積至十餘冊無不字句磨滅默誦嘗不遺一字口誦心維得其義於深思者頗多近因宋元諸儒疑古文偽

作竊著《辨論》數篇,因復取古今注疏詳悉讀之,意所 是者標之,意未安者微釋之,句讀未是者正之,其素 得於深思者附著之,間又發揮於言外,以竢後世冀 修己治人者,實有取於經,徵諸行事而已矣。

羅敦仁尚書是正二十卷

按敦仁子喻義序書百篇尼父所定虞夏書二十篇商書四十篇周書四十篇書序是也秦時禁挾書博士伏生壁藏之禁解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八

「篇,以教於齊、魯之間掌故」,晁錯寫以隸古,是為今文。 時人惟知《尚書》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不知其有 百篇也。既而偽《泰誓》百兩篇之屬稍出,然不大行。惟 孔氏有《古文尚書》,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 逸《書》二十五篇,蓋《尚書》滋多於是矣。「百兩篇」者,出東 萊張霸,採《左氏傳》《書序》,為作首尾,凡百二篇。孔氏古 「文,吾不能知,而採傳序作首尾,猶百兩也,庸瘉乎!!」或 曰:「《書》何以有偽也?」曰:「漢時有經學,各欲名家,至有行 金《易》中書漆經,以合其私說者,而人主以《尚書》為樸 學不好懼且中廢。汾陰寶鼎,周漢孰辨?是以趨為偽 而不辭。安國書未上,不列學官,故蔡邕所勒石經仍 今文,而古文至東晉始盛行於世,如」其是也,二十八 篇已足矣;如其非也,多亦奚為?王通氏言「書殘於古 今」,蓋傷之也。先君贈公家世,受書補博士弟子,已乃 棄去,不交人事者二十年。靜中有獲,時著筆札,小子 謹識之,鈔集成書,是為《尚書》是正。大率原本今文,首 列書序,次載本書,次下己意。亡者闕之,而散見《論語》 《左》《國》《孟荀》者附錄焉。非是族也,雖世所稱十六字不 敢不正。「翦卻梧桐枝,㴩湖方可窺。」先君誦之云爾。予 小子承厥志也。

鍾庚陽尚書傳心錄 卷

按王樵序六經中惟書最古博士家蓋難言之余家世業是經少嘗受讀粗識其文義晚而味之乃始有悟時時為子弟說之然其詞不能不多今觀鍾先生

《書說》則約而該,贍而覈,盡述其父學山公之訓而筆 之簡者也。先生守鎮,愛民作士,有古循良風,而出之 以真誠,養之以鎮靜,湛恩濊澤,淪洽於四境。莊生曰: 「《書》以道政事。」夫《書》之於政事,如《詩》之於性情,皆在我 而已。故未有不得於心,而能神明其跡以見於用者 也。先生父子相師承,而又以其所會心者成一家言, 會通其聱牙難解之語,而出之以《明》《易》,使人如見,蓋 長於經學者也。學者得此,篝火明燭而行乎屈曲之 途,可無顛躓之虞矣。

瞿九思書經以俟錄六卷

按史學遷序曩瞿子以書來謂帝王之學與韋布異以故行年且六十終不敢談尚書然今觀其所論著以天道人道君道臣道世道治道釐為六部論篇章

次第,則以為世運相遞,而下自不得無此篇章;運在 此,則篇章亦當在此,而徐觀其聯絡之勢,信纍纍如 貫珠,然後知《尚書》之篇,果秩然不可移易。其論篇名, 則以為待人而成,有聖君,有聖臣,自不得無此篇名, 而參考於無篇名之君臣,則皎皎如若觀火,然後知 《尚書》之篇名果犁然不可增損。且其以《洪範》為範圍 治道之本,尤為卓有綱維,而又為後世君臣不當覽 觀前史,恐前史有敗度敗禮、「慆淫匪彝」諸所行事,令 後世臣主覽觀後反若樹之的,而久將漸漬而從之。 乃摘《尚書》「有裨君德臣道治道」諸語為綱,而稍取《考 亭綱目》所載係於其下,使人但見其綱,而不能遽睹 其敗度、敗禮、「慆淫匪彝」之實。及其以紀傳為質,既見 其「敗度、敗禮、慆淫匪彝」之實,而又已見考亭之書法, 謂如此則非,如此則是,如此則吉,如此則凶。時必有 惕然深省,必不敢復「敗度、敗禮、『慆淫匪彝』」者。其有功 於萬世君臣可勝道哉!吾是以令有司趣刻之。

姚舜牧書經疑問十二卷

按舜牧自序書教至有宋諸儒闡發殆盡將安所置疑又安所致問哉蓋書無可疑而所以說書者或稍失其故也則管窺蠡測之說苟有可與天下共疑者

未必非聖賢之所與矣。余今所疑。未嘗求異於《傳》《注》。 惟必求其是。終歸於無疑。與天下萬世共知共由之 耳。然此可傳之學究哉。藏之名山可也。

董其昌書經原旨 卷

按卞洪勳序今之治者率多承襲傅會又或標奇逞臆經學之厄甚矣雲間董元宰氏以尚書起家獨深得其旨凡疏義箋解皆虛心闡繹勒為一家言令觀

者,劃然解頤也。昔鄭寬中「入說《尚書》」於金華,成帝詔 班伯受之,賞賚甚渥,以其剖析《經》義,不昧作者之旨 耳。若元宰氏,固已詣古人之奧室矣。

吳炯書經質疑一卷

按炯自跋余於六籍易有繹旨詩春秋有質疑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