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6 (1700-1725).djvu/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博士甚力,然歆之所見,皆霸偽本,亦非真古文《書》也。 以至賈、馬、鄭、服之輩,亦皆不見古文書。至於晉齊之 間,然後其書漸出。及開皇二年,求遺書得《舜典》,然後 其書大備。嗚呼!聖人之經可謂多厄矣。遭秦火,失其 半,其半存者又隱而不出。自漢武帝巫蠱事起,至隋 開皇二年,凡六百七十餘年,然後五十八篇得傳于 學者而大備,是可歎也!孔氏書始出,皆用隸書。至唐 天寶間,詔衛宏改古文從今文,《書》今之所傳,乃唐天 寶所定之本也,此蓋書之始末也。學必欲知《書》之本 末者,蓋有伏生之書,有孔壁續出之書。夫五十八篇 皆帝王所定之書,有坦然明白而易曉者,有艱深聱 牙而難曉者。如《湯誓》《湯誥》,成湯時誥令。如《說命》《高 宗》《肜日》,均高宗時語言。如《蔡仲之命》《微子之命》《康誥》, 皆周公誥命。然而艱易顯晦,迥然不同者,蓋有伏生 之書,有孔壁續出之書,其文易曉,不煩訓詁可通者, 如《大禹謨》《征五子之歌》《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 三篇,《咸有一德》,《說命》三篇,《泰誓》三篇,《武成旅獒》《微子 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此二十五 篇皆孔壁續出,其文易曉。餘乃伏生之書,多艱深聱 牙不可易通。伏生之書所以艱深不可通者,伏生齊 人也。齊人之語多艱深難曉,如《公羊》亦齊人也,故傳 《春秋》語亦艱深,如昉於此乎?登,來之也。何休注曰:「齊 人語。」以是知齊人語多難曉者。伏生編此書,往往雜 齊人語於其中,故有難曉者。衛宏序《古文尚書》,言伏 生老不能正言,使其女傳言教晁錯齊人,語多與潁 川異。晁錯所不知者二三,僅以其意屬讀而已。觀此 可見。以是知凡書之所難曉者,未必帝王之書本如 是,傳者汨之矣。

按之奇孫畊序畊自兒時侍先君盰江官舍郡齋修刊禮樂書先君實董其事與益國周公誠齋楊先生書問往來訂正訛舛甚悉暇日因與言曰吾家先拙

《齋書解》,今傳於世者,自《洛誥》以後皆訛。蓋是書初成, 門人東萊呂祖謙伯恭取其全本以歸,諸生傳錄,十 無二三。書坊急於鋟梓,不復參訂,訛以傳訛,非一日 矣。先君猶記鄉曲故家,又嘗從先拙齋游者錄得全 文,及歸,方尋訪未獲,不幸此志莫償。畊早孤,稍知讀 書,則日夕在念慮間,汨汨科舉業,由鄉選入太學,跋 涉困苦,如是者三十餘年。淳祐辛丑,僥倖末第,閒居 需次,得理故書,日與益齋。今觀文陳公虛齋、今文昌 趙公參考講求,摳趨請益。抑齋出示北山先生手蹟, 具言居官婺女日從東萊先生學。東萊言:「吾少侍親 官於閩,從林少穎先生學,且具知先拙齋授書之由。」 時抑齋方閱《六經疏義》,尤加意於林、呂之學。虛齋亦 倣朱文公辨孔安國書著本旨,畊得互相詰難,其間 凡諸家講解,搜訪無遺。一日,友人陳元鳳儀叔攜《書 說拾遺》一集示余,蠹食其表,蠅頭細書,云得之宇文 故家。蓋宇文之先,曾從拙齋學,親傳之稿也。其集從 《康誥》至《君陳》,此後又無之。遂以鋟本參較《康誥》《酒誥》 《梓材》《召誥》皆同鋟本自《洛誥》至《君陳》,與鋟本異,其詳 倍之。至是益信書坊之本誤矣。當令兒輩作大字本 謄出,以《元集》歸之,然猶未有他本可以參訂也。又一 朋友云:「建安書坊余氏數年前新刊一本,謂之三山 林少穎先生《尚書全解》,此集蓋得其真,刊成僅數月 而書坊火,今板本不存矣。」余亦未之信,因遍索諸鬻 書者。乙巳仲春,一老丈鶉文銜袖,踉蹡入門,喜甚,揖 余而言曰:「吾為君求得青氈矣。」開視果新板,以《尚書 全解》標題。書坊果建安余氏。即倍其價以鬻之。以所 謄本參較,自《洛誥》至《君陳》,及《顧命》以後至終卷,皆真 本。向者麻沙之本,自《洛誥》以後果偽矣。朋友轉相借 觀,以為得所未見。既而畊暫攝鄉校學錄,葉君,真里 之耆儒,嘗從勉齋遊,其先世亦從拙齋學,與東萊同 時,又出家藏寫本林、李二先生《書解》及《詩說》相示,較 之首尾並同,蓋得此本而益有證驗矣。嗟夫!此書先 拙齋初著之時,每日誦正經自首至尾一遍,雖有他 務不輟。貫穿諸家,旁搜遠紹,會而粹之,該括詳盡,不 應於《洛誥》以後詳略如出二手。今以諸本參較,真贋 曉然,信而有徵,可以傳而無疑矣。《書解》自麻沙初刻, 繼而婺女及蜀中皆有本,然承襲舛訛,竟莫能辨。柯 山夏氏解,多引林氏說,自《洛誥》以後則略之,僅有一 二語,亦從舊本,往往傳訛。東萊解只於《禹貢》引林三 山數段,他未之詳。東萊非隱其師之說,蓋拙齋已解 者,東萊不「復解,而唯條暢其義。」嗟夫!《書》自安國而後, 不知其幾家。我先拙齋裒集該括,自壯及耄,用心如 此之勤,用力如此之深,始克成書。而傳襲謬誤,後學 無從考證。我先君家庭授受,中更散亡,極意搜訪,竟 無從得。畊恪遵先志又三十餘年,旁詢博問,且疑且 信。及得宇文《私錄》,又得余氏新刊《全解》,又得葉「學錄 家藏寫本,稽驗新故,訂正真贋,參合舊聞,而後釋然 以無疑,確然而始定。」然則著書傳後,豈易云乎哉?畊! 既喜先拙齋之書獲全,又喜先君縣丞之志始遂,顧 小子何力之有?抑天不欲廢墜斯文,故久鬱而獲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