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6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游,綱紀日隳,封疆日蹇,上下詡詡而不知惜。先生獨 憂之,侃侃正言不用,遂請老以歸。身在山林,繫心廊 廟,年餘七十,作《周易傳》,以明悔吝憂虞、進退、存亡之 故,究化理之原,極天人之際。書未訖簡而先生沒,天 下之學士觖望焉。水心葉子誦之曰:「明哲先幾,終始 典學。」可謂知言也已。

薛季宣古文尚書訓十六卷

按季宣自序昔者子夏學書見于孔子子曰商也何為於書子夏對曰書之論事也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如星辰之錯行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

「凡商之所受《書》於夫子者,志之於心弗敢忘。退而窮 居河、濟之間,深山之中,作壞室,編蓬戶,彈琴瑟,歌詠 先王之風,則可以發憤慨喟,忘己貧賤,有人亦樂之, 無人亦樂之,而忽不知憂患與死也。」夫子造然變容 曰:「嘻!子殆可與言《書》矣。雖然,其亦表之而已,未睹其 裏也。」顏淵曰:「何謂也?」子曰:「窺其門而不入其中,睹其 奧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難也,丘嘗悉心盡志以入 其中,則前有高岸,後有大溪,填填正立而已矣。是故 《帝典》可以觀美,《大禹謨》《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益稷》 可以觀政,《洪範》可以觀度,《六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 觀仁,《甫刑》可以觀戒。通斯七者,《書》之大義舉矣。夫子 於商之書謂之表,所以語回謂之義,自以填然,正立 一時,三語若不相侔,然則《帝王》之書,其不可識矣。君 子察於三者,而後可以言《書》。今夫天之昭明,地之博 厚,而人之靈於萬物,匹夫匹婦,無不固已知之。至於 風霆雨霽之迭興,海嶽河山之流峙,所以知之蓋鮮。 喜怒哀樂出乎爾者。其靜其作,則或自知之不暇。不 察乎近,孰明乎遠?不得乎身,何以論古之人?是故以 《書》學書,書而已;遺書學書,非書矣。不以不遺,未足與 於書之旨。以而遺之,從之不可,或庶幾乎《書》之大義 云爾,子言之也!《書》之於事也,遠而不闊,近而不迫,志 盡而不怨,辭順而不謟。吾於高宗,肜日見德有報之 疾也。苟由其道,致其仁,則遠方歸志而致敬焉。於《洪 範》見「君子之不忍言人之惡而質人之美也。」發乎中 而見乎外以成文者,其惟《洪範》乎!堯、舜之命受於人, 湯、武之命受於天。不讀《詩》《書》《易》《春秋》,則不知聖人之 心,無以別堯、舜之禪、湯武之伐也。語之不切,見諸言 外。斯言之辨,可以觀於虞、夏、商、周之書矣。走之于書, 學焉不如子夏,觀焉何敢望回?世無孔子,則將何所 取正,述而藏之,以待能者,其庶乎以書觀書者矣。隸 古定書最古,孔氏文義多本伏生之說,唐明皇帝更 以正隸改定,而俗儒承詔,文多蹐駮。古文是訓,不勞 乎是正之也。《書序》出於孔子,旨自有在。詮次百篇之 後,將以歸于古學。好古之僻,走何辭焉?昔孔子學《琴 操》而得文王之形,季子聞樂音而知其國之政,讀其 書不知其人,可乎?故序篇端,論以讀書之法。

程大昌尚書禹貢論二卷

按大昌進禹貢論序臣惟帝王臨御天下凡四海九州之面勢名山大川之向背九夷八蠻之區域必先究其曲折表裏然後宅撫大略得以審所施置而效

之於事。禹之出也,其所遭者水也,故其經畫必以奠 高山大川為始。蓋高山既奠,則避礙有方;大川不迷, 則濬距有向。是以功力所及,地平天成,不愆於素知 所指而措之,罄無不宜也。今具載之《禹貢》,雖曰「主為 水役」,而區處夷夏,播敷政教,使四海得為唐、虞。其遺 範所詔,蓋帝王必當取法者也。孔子采錄而紀之書, 豈直為行河者之地哉?大有為之主,將陟禹跡以方 行天下,是書也,即禹之《輿地圖志》而可稽者矣。然而 極天下大川,如江、淮、河、漢、濟、黑水、弱水,此七者宇宙 不能越之以自大,禹功不能外之以自立,而其名稱 跡道,世傳失實,七謬其六。人主苟欲追會禹續,而不 得七者之真正,猶禹之行水,高山大川其猶未奠,而 欲行其荒度,則將何據以為施置之序也?然則士而 考古,以待有國者之采擇,推諸世務,宜無要於此書 者矣。然去古益遠,簡編不與禹接,其辨正實難。顧有 一者,《經》文雖簡,而於事情無所不該。如即其簡而得 其該,則雖茫茫之跡,見于千餘言,亦既無所乏少;若 但病其簡,言外輒無「餘見,必且越而求之經文之外, 說成而經不應,則於稽據何賴?」臣為此故,方其疑牾 古說,則盡屏訓《傳》,獨取《經》文而熟復之。研味既久,忽 於一言一字之間,覺其意指可以總括後先,則主以 為據,而益加參校。暨其通之一經而合,質之旁史而 信,稽之人情物理而準,於是躍然喜,渙然悟,知甚簡 之中有甚該者焉。如人有脈,綿綿若存,可以精察而 不可以亟見,然後知聖經之異於凡史也。積其所見, 撰次成論,凡五十有一篇,豈敢謂能有明。然童而習 之,白首不知止,亦冀施之實用,不徒為此空言耳。臣 近因進講黑水,遂得陳道其素。聖明垂鑒,不以為愚 而寵褒之。且宣諭臣曰:「《禹貢》於古今山川地理,無不 關貫,最為難明。卿著論以據證之,用功甚大,嘉賞至 於再三,俾之來上。」臣恭稟睿訓,豈敢以淺陋為詞?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