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6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林傳》:「伏生書二十九篇,教授齊、魯間。至隋、唐時,始以 《泰誓》為河內女子所獻。」或以為武帝時,或以為宣帝 時,殆不可考。安國之書,雖未嘗列於學官,然史稱司 馬遷授書於安國,班固以之而入志。其私相傳錄,增 損附會,容或有之。若概謂梅賾所增,豈其然乎?又謂 梅賾所上書,分《堯典》「慎徽五典」以下為《舜典》,初無「曰 若稽古帝舜」二十八字,以為姚方興添入。今觀太史 公《五帝紀》,於帝堯則曰「名放勳」,帝舜則曰「名重華」,恐 亦有所自焉。噫!士生千載之下,而欲以殘編斷簡,訂 千載上是非,蓋亦難矣。愚因刻是書,而并以典籍之 所見者附于首簡,蓋不自知其僭妄云。

吳澄校定今文尚書二十八篇

按澄自序書二十八篇漢伏生所口授者所謂今文書也伏生故為秦博士焚書時生壁藏之後兵起流亡漢定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八篇以教授

「於齊魯之間。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欲召 生,時年九十餘矣,不能行,詔太常遣掌故晁錯往受 之。生老言不可曉,使其女傳言教錯,齊人語多與潁 川異。錯所不知,凡二三,略以其意屬讀而已。夫此二 十八篇,伏生口授,而晁錯以意屬讀者也。其間闕誤 顛倒固多,然不害其為古書也。漢魏數百年間,諸儒 「所治,不過此爾。當時以應二十八宿」,蓋不知二十八 篇之外猶有書也。東晉元帝時,有豫章內史梅賾,增 多伏生書三十五篇,稱為孔氏壁中古文。鄭沖授之 蘇愉,愉授梁柳。柳之內兄皇甫謐從柳得之,以授臧 曹,曹授梅賾,賾遂奏上其書。今攷傳記所引古書在 二十五篇之內者,鄭元、趙岐、韋昭、王肅、杜預輩並指 為《逸書》,則是漢、魏、晉初諸儒曾未之見也。故今特出 伏氏二十八篇如舊,以為漢儒所傳,確然可信。而晉 世晚出之書,別見於後,以俟後之君子擇焉。

吳澄校定古文尚書二十五篇

按澄自序書二十五篇晉梅賾所奏上者所謂古文書也有今文古文之異何哉晁錯所受伏生書以隸寫之隸者當世通行之字也故曰今文魯恭王壞孔

子宅,得壁中所藏,皆科斗書。科斗者,倉頡所制之字 也,故曰古文。然孔壁中真古文書不傳,後有張霸偽 作《舜典》,《汨》作《九》,共九篇,《大禹謨》《益稷》《五子之歌》《引征》 《湯誥》《咸有一德》《典寶》《伊訓》《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冏命》 二十四篇,目為古文書。《漢·藝文志》云:「《尚書經》二十九 篇,古經十六卷。二十九篇者,即伏生今文書二十八」 篇,及武帝時增偽《泰誓》一篇也。《古經》十六卷者,即張 霸偽《古文書》二十四篇也。漢儒所治,不過伏生書及 偽《泰誓》共二十九篇爾。張霸《偽古文》雖在,而辭義蕪 鄙,不足取重於世,以售其欺。及梅賾二十五篇之書 出,則凡傳記所引書語諸家指為逸書者,收拾無遺, 既有證驗,而其言率依於理,比張霸《偽書》遼絕矣。析 伏氏《書》二十八篇為三十三,雜以新出之書,通為五 十八篇,并《書序》一篇,凡五十九篇。有孔安國傳及序, 世遂為真孔壁所藏也。唐初諸儒從而為之疏義。自 是以後,漢世大小夏侯、歐陽氏所傳《尚書》止有二十 九篇,廢不復行,惟此《孔氏傳》五十八篇孤行於世。伏 氏書既與梅賾所增混淆,誰復能辨?竊嘗讀之,伏氏 書雖難盡通,然辭義古奧,其為上古之書無疑。梅賾 所增二十五篇,體製如出一手,采集補綴,雖無一字 無所本,而平緩卑弱,殊不類先漢以前文。夫《千年古 書》,最晚乃出,而字畫略無脫誤,文勢略無齟齬,不亦 大可疑乎?吳才老曰:「增多之書,皆文從字順,非若伏 生之」書,詰曲聱牙。夫四代之書,作者不一,乃至二人 之手而定為二體,其亦難言矣。朱仲晦曰:「《書》凡易讀 者皆古文,豈數百年壁中之物,不訛損一字者?」又曰: 「伏生所傳皆難讀,如何伏生彊記其所難,而易者全 不能記也?」又曰:「孔書至東晉方出,前此諸儒皆未見, 可疑之甚。」又曰:「《書序》伏生時無之,其文甚弱,亦不是 前漢人文字,只似後漢末人。」又曰:「《小序》決非孔門之 舊,《安國序》亦非西漢文章。」又曰:「先漢文字重厚,今《大 序》格致極輕。」又曰:「《尚書孔安國傳》是魏晉間人作,託 安國為名耳。」又曰:「孔《傳》並《序》,皆不類西京文字,氣象 與《孔叢子》同是一手偽書。」蓋其言多相表裏,而訓詁 亦多出於《小爾雅》也。夫以吳氏、朱子之所疑者如此, 顧澄何敢質斯疑,而斷斷然不敢信此二十五篇之 為古書,則是非之心不可得而昧也。故今以此二十 五篇自為卷袠,以別於伏氏之書。而《小序》各冠篇首 者,復合為一,以寘其後。孔氏序附焉,而因及其所可 疑,非澄之私言也,聞之先儒云爾。

胡一中洪範集說一卷

按一中自序洪範一篇魯齋王先生本心文先生草廬吳先生皆可考定本所見不同互有得失竊因括蒼鮑氏有定正武成之論以竹簡每行十三字而定

其差,推之於範,則史氏之敘,五行初一以下為疇之 經,大禹本文也。以《河圖》九數為綱,以《洛書》十數為目, 一五行以下,亦禹所授之章,「水曰潤下」以下,則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