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6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可嘉也。每憶咸淳初諸老薦徐幾經筵第一義,論人 心道心,以為人心,惡幾也。余嘆曰:「有是哉!以其在理 慾之間也,故危。概以為惡,則過矣,亦何所附麗以為 道心哉?」侍御史陳千峰聞吾言是之,幾以是論去。又 後數年過金陵,入明道書院,讀真西山所為記,記首 二語則亦幾說也。蓋駭然為之愧悔自失,是幾亦有 所本也。懼哉!以此明民猶有出於金口木舌之外者, 故知食不厭精而膾不厭細。君纂《傳》多西山氏已得 彼復遺此邪?或謂君有功於纂檡,政在此。橫艾執徐 之。二月,廬陵劉辰翁書。

按崔君舉後序六經惟書最難讀去古既遠世人無唐虞三代聖賢心胸往往以其褊且薄者揣臆其寬大忠厚故非惟文義少通句讀亦未易曉自韓昌黎

已目《盤誥》以聱牙。近代大儒朱子,白首明經,獨不為 是完書。意者返之於心,而亦慨悼於世代人物之不 可強合也。惟場屋之士,決得失於一夫,承訛習舛而 無所忌,然亦時有見者。「舜、禹授受」十六字,得徐景說 衍;明之立政、任、準、牧三事,因陳行之,而正釋者之誤 特如此,自不數數爾。余猶及記長老言,渡江建太學, 百年間,陳、徐二上舍始認得化商骨髓,足以發先儒 之不及。它如「皇極」二字,先儒固已盡發其祕。由今逆 數,不作《大中訓詁》才三四十年爾。士無真見實學,詭 隨苟且,言之悶悶。顧此時居官者恥貪墨,用世者致 雍熙。後來諸儒,出新意於箋解之外,析精理於毫釐 之間,使人神馳意飽,束閣古傳而貪吏滿天下,華夏 因以不競。豈堯、舜、禹、湯文武之精神不欲發抉之殆 盡,而言語文字之工,固天地鬼神所共厭也。科舉廢 亦久矣,士無繫累,蕩然失其所挾,向時號為「舉子進 士。」今試使口誦本經,不能以句,此宜駸駸返乎醇朴。 惟吾友梅浦王君搜遠尋墜,辛苦纂《書傳》,晚又得鄉 先生彭集齋,往復考訂,無復遺憾,首尾十餘年而後 就。嗟乎!君持此安求,其亦天實誘之與?是書盛行,為 君必執典禮命討,為臣必辨貨寶鞠謀,在朝廷必明 目達聰,在四方必棐彝率乂,共鯀必流必殛,馬牛必 放必歸,三風十愆必具訓,六卿九牧必阜成,其於世 道銷,方來而救已往,淵哉百世之澤也。嗟乎!君將不 自知其何心。余自幼與君同硯席,世方重絢麗浮靡, 君為場屋文字,徑赴直致,宛然家人婦子語,不事緣 飾,橫豎經意,如月倒河。雖繇此不偶於時,然且連科 洴澼,盛舉流播,光景更須臾君詎少一舉第哉?夫昔 之絢麗浮靡,既竊取富貴去,且為臭為腐矣。徒使君 有世道之責,惓惓於此?書故曰:「難平者事也。」余平生 不泥《傳注》,隨所蘊輒言,竭所言輒止,講貫該洽,以是 媿君。因君《書傳》成,而俛仰悲欣於得喪之表,竊獨以 為是宜家藏而人誦之也。為述其梗概,宣之卷末。戊 子長至日,友人崔君舉謹書。按梅浦王氏天與所著尚書纂傳四十六卷先

引漢、唐二孔氏說,次收諸家傳注,而以朱子及西山真氏為歸。其鄉有彭翼夫者,嘗仕於宋,為江陵府教授。天與與之往復考正,十五年書始成。大德中,鄞人臧夢解為憲使,上其書於朝,得授臨江路教授,其子振板行之,今所見者,即至大綅本也。吉安自宋文天祥後,士威以忠義自奮,多絕意仕進,潛心經義,於《易》則有龍仁夫之《集傳》、劉霖之《太極圖解》《易本義》《童子說》,於《詩》則有劉瑾之《通釋》,於《禮》則有彭絲之《集說》,於《春秋》則又有絲之《辨疑》、李廉之《會通》。彭絲者,即翼夫之子也。書自梅浦而外,則耕野王氏,其撰述多有得者。梅浦是書,其抄撮也博,而甄綜也簡,其心似不甚許蔡氏,而不攻其非,間亦採摭其說擇焉,可謂精矣。

黃鎮成著尚書通考十卷

按鎮成自序書載二帝三王之政政者心與事之所形也是故道德仁聖統乎心制作名物達於事內外之道合而帝王之政備矣然統乎心者先後古今脗

合無二。達於事者,儀章器物,因革無存。故求帝王之 心易,而考帝王之事難。矧後儒稽古,不過以周為據。 而秦人滅學,周典亦多殘缺。乃欲以不完之文,以徵 隆古之舊,斯益難矣。然昔者紫陽夫子之教,必語學 者以有業次。如所謂「堯舜典曆象,日月星辰,律、度、量、 衡,五禮五樂」,《禹貢》「山川」,《洪範》「九疇」之類,須一一理會 「令透。」蓋讀書窮理,即器會道,乃學者之當務也。余方 授兒輩以書,間或有問,不容立答,則取關涉考究者, 會萃抄撮,或不可言曉者,規畫為圖以示之。至眾家 之說有所不通,則間述臆見,以附於下。如舊圖舊說 已備者,不復贅出,其有未盡,則隨條辨析焉。歲月積 累,寖成卷帙。兒輩乃請次其顛末,以便考尋,名曰《尚 書通考》。竊謂學有本末,道無精粗,禮樂官名,聖人猶 問,則讀是經者安得不求其故哉?方將就正於博洽 君子,然後退授於家,俾為格致之助,亦庶乎紫陽夫 子之教云耳。時天曆三年歲名上章敦牂月旅太簇 日得壬子後學昭武黃鎮成謹識。按閩之樵川自宋元儒學蔚起若嚴

粲明卿之於《詩》,黃清老子肅之於《春秋》,黃鎮成元鎮之於《易》與《書》,皆各自名家。嚴氏《詩緝》尚存,餘皆不見。即黃氏亦有《通考》各十卷,今所見者,惟《書通考》而已。《通考》紀《尚書》名物度數,舉凡七政、九疇、六宗五禮,方州之貢賦水土,以及律呂之長短忽微,皆著其說。有未盡,復系以圖,彙集諸家,衷以己意,詳且備矣。夫《書》以載道,帝王之大經大法存焉。度數名物,靡非經法所寓。是編由器而寓夫道,由數以達其義。學者能詳考精察,於以定禮樂、正制度,有裕如者矣。元鎮書成,執政薦為江西路儒學提舉,命下,祿不及而卒。集賢議諡曰「貞文處士」 以旌之。其不以爵位為予奪也,可不謂榮哉!

陳師凱尚書蔡傳旁通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