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盧景𥙿字仲儒,小字白頭,范陽涿人也。廢帝初除國 子博士,注《尚書》。

李業興。天平四年,業興使蕭衍,衍問:「《尚書》正月上日, 受終於文祖,此是何正?」業興對:「此是夏正月。」衍言:「何 以得知?」業興曰:「案《尚書中候運行篇》云:『日月營始,故 知夏正』。」衍又問:堯時以何月為正?業興對:「自堯以上, 書典不載,實所不知。」衍又云:「寅賓出日」,即是正月;日 中星鳥,以殷仲春,即是二月。此出《堯典》,何得云堯時, 「不知用何正也?」業興對:「雖三正不同,時言節者,皆據 夏時正月。《周禮》仲春二月,會男女之無夫家者。」雖自 周書,月亦夏時。堯之日月,亦當如此。但所見不深,無 以辨析明問。

《北齊書儒林傳》:「李鉉年十六從浮陽李周仁受《尚書》, 二十三便自潛居,討論是非。」

《周書呂思禮傳》:「性溫潤,不雜交遊。年十四,受學於徐 遵明,長於論難。諸生為之語曰:『講《書》論《易》,其鋒難敵』。 十九,舉秀才,對策高第。」

《儒林傳》:「樂遜,正光中聞碩儒徐遵明領徒趙、魏,乃就 學《孝經》《喪服》《論語》《詩》《書》《禮》《易》《左氏春秋》大義。」

《蕭傳》:「蔡大寶,少孤,而篤學不倦,善屬文。初以明經 對策第一,解褐武陵王國左常侍。嘗以書干僕射徐 勉,大為勉所賞異,乃令與其子遊處,所有墳籍盡以 給之。遂博覽群書,學無不綜察。初出第,勉仍薦大寶 為侍讀。所著《尚書義疏》行於世。」

《隋書蘇威傳》:「五月五日,百僚上饋,多以珍玩。威獻《尚 書》一部,微以諷帝,帝彌不平。」

《崔彭傳》:高祖踐祚,轉驃騎,恆典宿衛。上每謂彭曰:「卿 當上日,我寢處自安。」又嘗曰:「卿弓馬固絕人,頗知學 不?」彭曰:「臣少愛《周禮》《尚書》,每於休沐之暇,不敢廢也。」 上曰:「試為我言之。」彭因說君臣戒慎之義,上稱善,觀 者以為知言。

《宇文傳》:「煬帝即位,轉禮部尚書。所著辭賦二十餘 萬言,為《尚書注》,行於時。」

《儒林傳》:「劉炫字光伯,河間景城人也。少以聰敏見稱, 與信都劉焯閉戶讀書,十年不出。博學有文章,射策 高第,著《尚書述議》二十卷行於世。」

餘杭顧彪字仲文明尚書煬帝時為祕書學士撰《古 文尚書疏》二十卷。

王孝籍少好學博覽群言遍治五經開皇中召入祕 書助王劭修國史注尚書遭亂零落。

《文學傳》:王頍年二十尚不知書,為其兄顒所責怒,於 是感激,始讀《孝經》《論語》,晝夜不倦。遂讀《左傳》《禮》《易》《詩》 《書》,乃歎曰:「書無不可讀者。」年二十二,周武帝引為露 門學士,高祖授國子博士。

潘徽性聰敏少受禮於鄭灼受毛詩於施公受書於 張沖講莊老於張譏並通大義尤精三史。

《藝術傳》:庾季才幼穎悟,八歲誦《尚書》,十二通《周易 中說》《王道篇》。越公以《食經》遺文中子,文中子不受,曰: 「羹藜含糗,無所用也。」答之《酒誥》及《洪範》三德。

《舊唐書章懷太子賢傳》:賢字明允,高宗第六子也。容 止端雅,深為高宗所嗟賞。嘗謂司空李勣曰:「此兒已 讀得《尚書》《禮記》《論語》,誦古詩賦復十餘篇,暫經領覽」, 遂即不忘。舊唐書例居唐書後因係章懷太子故居前 《唐書劉子元傳》:「子元名知幾。年十二,父藏器為授《古 文尚書》,業不進,父怒,楚督之。及聞為諸兄講《春秋左 氏》,冒往聽,退輒辨析所疑,嘆曰:『書如是,兒何怠』!」 《柳公權傳》:「公權博貫經術,於《詩》、書、《左氏春秋》《國語》、莊 周書尤邃,每解一義,必數十百言。」

《高郢傳》:郢子定辯惠,七歲讀《尚書》,至《湯誓》,跪問郢曰: 「奈何以臣伐君?」郢曰:「應天順人,何云伐邪?」對曰:「用命 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是順人乎?」郢異之,小字董二。 世重其早惠。

《王潮傳》:「弟審邽,字次都,為泉州刺史、檢校司徒。喜儒 術,通書《春秋》,善吏治。」

《儒學傳》:「孔穎達字仲達,八歲就學,誦記日千餘言,闇 記《三禮義宗》。及長,明《服氏春秋傳》、鄭氏《尚書》。」

《文藝傳》:「王勃尤喜著書。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 門人甚眾。嘗起漢魏盡晉,作書百二十篇,以續《古尚 書》。後亡其《序》,有錄無書者十篇,勃補完缺逸定著二 十五篇。」

李白字太白。白之生,母夢長庚星,因以命之。十歲誦 《詩》《書》。

《全唐詩話》:皮日休《松窗錄》云:「中宗嘗召宰相蘇瑰、李 嶠之子進見,時皆同年。帝謂曰:『汝等各以所通書,取 宜奏者,為吾言之』。頲應曰:『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 嶠之子亡其名,亦奏曰:『斮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帝 曰:『蘇瑰有子,李嶠無後』。」

《太平清話》:「杜鴻漸有《石林書傳》二十卷。」

《五代史一行傳》:「石昂父亦好學,平生不喜佛說。父死, 昂於柩前誦《尚書》,曰:『此吾先人之所欲聞也,禁其家 不可以佛事污吾先人。晉高祖時,詔天下求孝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