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1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敬」,《夏書》之「祗台欽承」,商周之「欽崇天道,恭行天罰」,歷 稽諸篇,帝王相傳之法,本諸此也。故章首揭「欽明」二 字,不徒足以該四十八篇之大旨,而大哉帝堯!蕩蕩 巍巍,所以則乎天而立萬世君道之極者,舍此無餘 蘊矣。噫!「終日乾乾,夕惕若」正以崇效天也。茲于《書》之 欽明而益信。以上堯典

仲尼刪書,止存百篇,皆存其可信,且可為後世法也。 《禹貢》載在聖經,傳來舊矣。信《聖經》者,宜據古考今,不 宜因今之異同以疑古也。何也?地一也,或以名而殊; 名一也,或以時而改,所以古今不盡同,而沿革不可 盡考矣。因其不可考也,即致疑《禹貢》,可乎?《禹貢》曰:「彭 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又曰:「嶓冢導 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大別,南 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又曰:「岷山 導江,東別為沱;又東過於灃,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迤 北會于匯,東為中江,入于海。」又曰:「岷山之陽,至于衡 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是長江原委,并禹之導江所 載亦甚詳。以《禹貢》之文,考諸今日之地勢,其能以盡 同乎?是故言「九江」,則以今日之九江府當之。蓋江分 為九,既無間斷之殊,江漢水匯為彭蠡,亦無倒入湖 口之勢,有如朱子之所辨者。且緣此遂謂大禹未嘗 身履梁、雍、荊、揚地,止分遣官屬往視,況洞庭、彭蠡之 間乃三苗氏所居,當時水澤山林深昧不測,方負其 險阻,頑不即工,則官屬之往者,未必遽敢深入其境, 是以但見彭蠡之為澤,而不知其源之甚遠而且多, 但見洞庭下流之已為江,而不知其中流之常為澤 而甚廣也。以此致誤,宜無足怪,是因今日之地名,疑 《禹貢》之錯誤,其果然歟?又引鄭樵謂「東匯澤為彭蠡, 東為北江入于海」十三字為衍文,是又因後人之說, 疑《禹貢》之宜刪也。今試以九江郡與彭澤縣之有可 考者言之,《山海經》言:「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 《水經》言:「廬江出三天子都,北過彭澤縣西北入江」,已 與《禹貢》不合。漢之廬江郡,即今廬州安慶地,故不在 江州。潯陽本以蘄之潯水得名,亦不屬柴桑縣。漢九 江郡,本在江北,而江州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 北之潯陽并柴桑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晉安帝 義熙八年,始省潯陽入柴桑縣,為潯陽縣。」然則今之 九江郡,且非漢晉時九江矣,況《禹貢》之九江郡,惡可 據?今之九江,以潯水中洲渚之間隔而并疑《經》文也。 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或指彭蠡為南江,以足《經》 文中江、北江之數,故與震澤不相關。或謂三江宜求 之上流,如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所出也;崍山南, 江水所自出也;崌山北,江水所自出也。三江皆發源 于蜀,注于震澤,故《禹貢》紀其原及其委耳。若只據其 地名求之,《周禮職方氏》云:「揚州藪曰具區,川曰三江。」 則《周禮》距《禹貢》殆千餘年,而具區已異乎震澤之名 矣。矧今之太湖,又異乎震澤具區之名耶?或又指巴 陵為東陵,指洞庭為彭蠡,要皆出於臆度之見。以數 千年之後求合,數千年之前,陵谷變遷,安得一一悉 如故也?《經》文前云「彭蠡既豬」,則其自豬為澤明矣。後 云「東匯澤」者,今每歲春夏,江、漢水漲,則湖口倒流入 彭蠡。以上「達豫章郡。」孰謂經文之果誤哉?噫《禹貢》傳 來舊矣,繪畫天下山水田賦,為萬世不刊之典。九州 山川,各有分疆,觀「三江既入」,載之揚州,則知求之上 流者非也。觀「九江孔殷」,載之荊州,則知郡名江州,而 求其跡于湖口者非也。觀「三危既宅,三苗丕敘」,載之 雍州,則知洞庭、彭蠡之間為三苗所阻,不知作《禹貢》 時,三苗皆已懷服,而遣官之說,其非尤甚。觀漢為北 江,江為中江,則鄱湖為南江,可不言而喻矣。故曰:「信 聖經者,宜據古以考今,不宜因今之異同以疑古也。」 至云「《禹貢》錯誤,云」十三字衍文,當刪,則我豈敢?以上禹貢 疑議

嘗讀《洪範》,見武王之所訪,箕子之所陳,俱在「彝倫攸 敘。」然疇雖有九,而其旨要則唯水、火、金、木、土五者而 已矣。何也?彝倫攸斁,而帝不畀鯀以《洪範》九疇者,以 其汨陳五行也。天以《洪範》九疇錫禹,而初一曰五行, 則五行謂非九疇之大綱乎?雖于初獨不言「用」,下文 八者俱以用言,非五行獨無用也。蓋以下文所云用 者,皆用此五行也。九疇只此五行,夫固所以陰騭下 民,而為治天下之大經大法,所謂「彝倫之攸敘」,敘此 焉耳。是故惟五居中,不以數言。五事、五紀、庶徵、五福 皆五也,政雖八也,食貨、祀、賓、師統於三官,而八政非 五歟;德雖三也,正直一而剛柔之克各二,三德非五 歟稽疑雖七也,卜兆五而其占則用二稽疑非五歟 至六極,則皆五福之反也。但五行在天地間,凡萬事 萬物,莫非自然之運用,而用之者則各有攸當耳。所 以「敬用五事」,即五行之本諸身而罔弗欽也;「農用八 政」,即五行之施諸民而農為先也;「協用五紀」,即五行 之合乎天而罔敢悖也;「建用皇極」,即五行之一於中 而端表則也;「乂用三德」,即五行之矯其偏而從乎正 也;「明用稽疑」,即五行之各兆而慎所擇也;「念用庶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