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物而已矣。物隆則與之偕升,物污則與之偕降。夫政 何常之有?因俗而已矣。俗善則養之以寬,俗頑則齊 之以猛,自堯舜以來,未之有改也。故齊太公因俗設 教,則三月而治;魯伯禽易俗變禮,則五月而定。三月 之與五月,未足為遲俗也,而後世之盛衰出焉。以伯 禽之賢,用周公之訓,而猶若是,苟不逮伯禽者,其變 易之患,可勝言哉!

《顧命冕服辯》
前人

「成王崩未葬,君臣皆冕服,禮歟?」曰:「非禮也。」「謂之變禮, 可乎?」曰:「不可。禮變于不得已,嫂非溺,終不援也。三年 之喪,既成服,釋之而即吉。無時而可者,曰:『先王之命, 不可以不傳。既傳,不可以喪服受也』。」曰:「何為其不可 也?《禮》曰:『以喪冠者,雖三年之喪可也。既冠於次,入哭 通者三,乃出。孔子曰:『將冠,子未及期日,而有齊衰大』』」 功之喪,則因喪服而冠。冠,吉禮也,猶可以喪服行之。 受顧命見諸侯,獨不可以喪服乎?太保使太史奉冊 授王于次,諸侯入哭於路寢,而見王于次。王喪服受 教諫,哭踊答拜。聖人復起,不易斯言矣。始死方殯,孝 子釋服離次,出居路門之外,受干戈虎賁之逆,此何 禮也?漢宣帝以庶人入立,故遣宗正太僕奉迎以顯 異之。康王,元子也,天下莫不知,何用此紛紛也?《春秋 傳》曰:「鄭子皮如晉,葬晉平公,將以幣行。子產曰:『喪安 用幣』?子皮固請以行。既葬,諸侯之大夫欲因見新君, 叔向辭之曰:『大夫之事畢矣,而又命孤,孤斬焉,在衰 絰之中。其以嘉服見,則喪禮未畢;其以喪服見,是重 受弔也。大夫將若之』」何?皆無辭以退。今康王既以嘉 服見諸侯,而又受乘黃玉帛之幣,曾謂盛德之王不 若衰世之侯,召公、畢公不如子產、叔向乎?使周公在, 必不為此,然則孔子何取于此書也?曰:至矣。其父子 君臣之間教戒深切著明,猶足以為後世法,孔子何 為不取哉?然其失禮則不可以不論。

《代守臣謝賜御書周易尚書表》
湯思退

宸章帝藻,粲如琬琰之傳;神畫聖謨,較若天人之備。 啟函拜賜,拭目知榮。竊以法始四營,莫辨乎易;文兼 五典,皆聚此書。續東魯之韋編,發先秦之竹簡。意廣 大而孰測,辭灝噩以莫窺。其在累朝,以為古訓。顧宣 帝立梁丘之學,豈革荄茲之談。彼明皇睹《洪範》之篇, 徒改陂頗之字。未有留神乙夜,探賾前經,刪妄論于 九師,掇徽言于四代。寫之縑帙,示于薦紳。體飛動于 龍鸞,義昭回于星斗。月將日就,彰聖學于祇勤;墨妙 筆精,竦侯藩之瞻戴;懋乃非常之績。屬我中興之朝, 恭惟皇帝陛下,識際道真,行高世表。垂衣裳而致治, 蓋取乾坤;廣視聽以御圖,一似堯、禹。故此躬行之至, 見乎心畫之間。教兼被于臣鄰,賜不殊于中外。祕書 深刻,已參淳化之《孝經》;方國咸頒,遠邁漢光之手札。 臣叨分符竹,獲睹寶函。八法難如,徒驚端勁遒偉之 狀;一圻所治,願布精微疏通之風。

《乂用三德疏》
王巖叟

司馬康講《洪範》至「乂用三德」 ,哲宗曰:「止此三德,為更有德。」 巖叟退而上疏。

「三德者,人君之大本,得之則治,失之則亂,不可須臾 去」者也。臣請別而言之。夫明是非于朝廷之上,判忠 邪于多士之間,不以順己而忘其惡,不以逆己而遺 其善,私求不徇于所愛,公議不遷于所憎,竭誠盡節 者,任之當勿二,罔上盜寵者棄之當勿疑。惜紀綱,謹 法度,重典刑,戒姑息,此人主之正直也。遠聲色之好, 絕盤遊之樂,勇於救天下之弊,果於斷天下之疑,邪 說不能疑,非道不能說,此人主之剛德也。「居萬乘之 尊而不驕,享四海之富而不溢,聰明有餘而處之若 不足,俊傑並用而求之如不及,虛心以訪道,屈己以 從諫,懼若臨淵,怯若履薄,此人主之柔德也。三者足 以盡天下之要,在陛下力行何如耳。」

《禹貢地理辯》
鄭樵

「驗星躔,攷分野,足以知地理乎?曰州郡大小,沿革不 同,不足以知地理也。探河源,窮禹穴,足以知地理乎?」 曰「疆場廣邈,足跡難窮,不足以知地理也?」曰「窮山經, 求海志,足以知地理乎?曰傳聞之事,常多失實,不足 以知地理也。」「然則地理終不得而知也?」曰「歷代輿圖 所述,先儒多論及之,皆不足以為據。所可據者,《禹貢》」 一書耳。然《禹貢》之書實作于虞夏之際,而欲盡後世 之地理,亦難乎參稽矣。何者?大賢如孟子常言地理 之誤矣,惟《禹貢》足以明之;博洽如史遷嘗言地理之 誤矣,惟《禹貢》足以辨之。揚雄、班固皆相忘於誤者也, 亦惟証之以《禹貢》而已,況漢而下諸儒之議論乎?何 以知之?孟子曰:「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是江有通 淮之道矣。及考之《禹貢》,則曰「沿于江海,達于淮、泗」,是 江未嘗有達淮之理。蓋吳王夫差掘溝以通于晉,而 江始有達淮之道,孟子蓋指夫差所掘之溝以為禹 跡也明矣。史遷之作《河渠書》曰:「廝分其流也為二渠,復禹 舊跡,是為二渠出于禹者也。及攷之《禹跡》,河自龍門 至于大陸,皆為一流。至秦河決魏都,始有二流。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