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豈若宋代以下之人以此為諱而不道乎!夫婦,人倫 之本;昏婣,王道之大。下嫁於齊,甥舅之國,太公之後, 先王以《周禮》治諸侯之本也。詩之得附於南者以此。 舍是則東周以後事無可稱,而民間之謠刺皆屬之 《王風》矣。況《二南》之與《民風》,其來自別,宣王之世,未嘗 無《雅》,則平王以下,豈遂無《南》?或者此詩之舊附於《南》, 而夫子不刪,要亦不異乎嚮者之說也。

「何彼穠矣」,以莊王之事而附於《召南》,其與文侯之命 以平王之事而附於《書》,一也。

邶、鄘、衛本三監之地,自康叔之封未久而統於衛矣, 采《詩》者猶存其舊名,謂之「邶鄘衛。」此下論邶鄘衛

《漢書·地理志》:「河內,本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詩風》邶、鄘、衛國是也。邶以封紂子武庚,鄘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監殷民,謂之三監。」 故《書序》曰:「武王崩,三監畔,周公誅之,盡以其地封弟康叔,號曰孟侯,以夾輔周室。遷邶、鄘之民於雒邑。」 故邶、鄘、衛三國之詩相與同風。

《邶》《鄘》《衛》者,總名也;不當於某篇為「邶」,某篇為「鄘」,某篇 為「衛。」分而為三者,漢儒之誤,以此詩之簡獨多,故分 三名以各冠之,而非夫子之舊也。

觀《小雅》六笙詩,毛公頗有升降;《黍離》之篇,毛公以為王,齊詩以為衛,則知今《詩》之次序,多出於漢儒也。《新序》:「《黍離》,衛宣公之子壽閔其兄而作。」

攷之《左氏傳》,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觀樂於魯,為之歌 《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 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而襄公三十一年北宮文 子之言,引《衛詩》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此詩今為《邶》 之首篇,,乃不曰「邶」而曰《衛》,是知累言之則曰《邶》、鄘、衛, 專言之則曰「衛」,一也,猶之言殷商,言荊楚云爾。意者 西周之時故有《邶鄘》之詩,及幽王之亡而軼之,而太 師之職猶不敢廢其名乎?然名雖舊而辭則今矣。

若據《漢書》言遷邶鄘之民於雒邑,則成王之世已無邶、鄘。

《邶》、鄘之亡久矣,故太師但有其名,而三國同風,無非 衛人之作。檜之亡未久而詩尚存,故別於鄭而各自 為風。《匪風》之篇,其西周未亡之日乎!

曰「誰將西歸」 ,是鎬京尚存,故《鄭氏譜》以為當夷王、厲王之時。蘇氏以檜詩皆為鄭作,非也。

邶、鄘、衛,三國也,非三監也。殷之時邦畿千里,周則分 之為三國,今其相距不過百餘里,如《地理志》所言「於 百里之間而立此三監」,又并武庚而為一監,皆非也。 宋陳傅良止齋集答黃文叔書以為自荊以南,蔡叔監之,管叔 河南,霍叔河北,蔡故蔡國。管則管城霍,所謂霍太山 也。其綿地廣,不得為邶。鄘,衛也。

《許無風》而《載馳》之詩錄於鄘,黎《無風》而《式微》《旄丘》之 詩錄於邶。聖人闡幽之旨,興滅之心也。此論許黎二國 邶、鄘、衛、王列國之名,其始於成、康之世乎?惟周王撫 萬邦,巡侯甸,而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其采於商之故 都者,則繫之邶、鄘、衛;其采於東都者,則繫之「王。」此論王

王,亦周初太師之本名。馬永卿述元城劉先生之言,亦謂邶、鄘、衛本商之畿內,故序王之上。

其采於列國者,則各繫之其國。至驪山之禍,先王之 詩率已闕軼,而孔子所錄者皆平王以後之詩,此變 風之所由名也。《詩》雖變,而太師之本名則不敢變,此 十二國之所以猶存其舊也。先儒謂王之名不當儕 於列國,而為之說曰:「列《黍離》於《國風》,《齊王德》於《邦君》。」 晉范甯春秋穀梁傳序誤矣。

自幽王以上,太師所陳之詩亡矣。春秋時君卿大夫 之賦詩無及之者,此孔子之所不得見也。是故詩無 《正風》《二南》也,《豳也》,《小大雅》也,皆西周之詩也,至於幽 王而止。惟何彼穠矣為平王以後之詩其餘十二國風,則東周之詩 也。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西周之詩亡也。詩亡而列國 之事跡不可得而見,於是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 秋》出焉,是之謂詩亡然後《春秋》作也。周頌,西周之詩 也;魯頌,東周之詩也。成、康之世,魯豈無詩?而今亦已 亡矣,故曰:詩亡,列國之詩亡也。其作於天子之邦者, 以雅、以南、以豳、以頌,則固未嘗亡也。

自《邶》至曹,皆周初太師之次序。先邶、鄘衛,殷之故都 也。次之以王,周東都也。何以知其為周初之次序?邶, 鄘也,晉而謂之唐也,皆西周之舊也。惟鄭乃宣王所 封,中興之後,始立其名於太師,而列於諸國之先者, 鄭亦王畿之內也,故次於王也。桓公之時,其詩不存, 故首《緇衣》也。此論鄭

吳、楚之無《詩》,以其僭王而刪之與?非也,《太師》之本無 也。楚之先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惟是 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而周無分器。左氏昭公十二年傳岐陽 之盟,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牟守燎而不與 盟,是亦無詩之可采矣,況於吳自壽夢以前未通中 國者乎?滕、薛之無詩,微也。若乃虢、鄫皆為鄭滅,而虢 獨無《詩》;陳、蔡皆列《春秋》之會盟,而蔡獨無詩,有司失 其傳爾。此論吳楚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