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1 (1700-1725).djvu/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魯隱公居攝,凡事謙讓,故號令亦往往不行,如「翬帥 師」是也。「無駭入極」,「無駭卒挾」,卒皆無氏,此皆謙不敢 自謂為君,所以如此。及無駭卒,則不可無氏,所以始 賜之,故後來都無不賜氏之例,唯溺會齊師,然卻是 貶,所以去族,非不賜也。凡推《春秋》當如此。

凡看《春秋》,苟能知其大意,正不必安註腳。所謂「得大 意」者,如玩《易》,必須曉卦象爻象,使之透徹,及識其變 處,則《易》之辭自然易曉矣。《春秋》是事,卻須考事之本 末而照察其情,又須推原聖人所以作《春秋》或筆或 削之指,則《春秋》自然易知矣。

《周易》《春秋》是有繩墨規矩之文,不比他經。學二經者 若知其有繩墨規矩,則始可學此二經者若能探其 旨,知其繩墨,識其規矩,則雖不下註腳,而經旨亦明。 澤於《春秋》,乃是逐事事比量,錙銖計較,務適於中,用 心既久,始能純熟,所以後來說《易》又較《易》。蓋二書雖 不同,而聖人之心精妙則一。《春秋》方嚴而有溫厚者 在《周易》。通變而有典常者,存圓融以求之,則理可得 矣。昔張旭學草書,見舞渾脫劍器,及擔夫爭道而大 進。彼執技者猶有所感發,則澤因《春秋》而悟《易》,以經 識經,豈妄語哉!

澤說:「《周易》所以較《易》者,蓋是先於《春秋》,已用過精神 心術,所以觸機易悟。」

凡諸經最難通者,《周易象學》,《春秋書法》,二禮祭祀大 典,三者其難實均。以精微隱賾言之,則《易》難於《春秋》, 《春秋》難於禮;以歷代事體言之,則《禮》難於《春秋》,《春秋》 難於《易》。然皆聖人精神心術所寓,所以三者之中,但 通其一,則餘二者可以觸機而悟也。說經欲全通甚 難,如《易》《春秋》須要全通。諸家傳註,最好者只是藉作 梯級,更於傳註之上別用一種工夫,「虛心以求,勿忘 勿助」,以俟理熟。到得確然不可移易處,則固滯始化, 方是真得,然後可以旁及餘經。不然,則固滯未化,不 可旁通也。

「《春秋》所以難看者,蓋是大意不定。今欲如此主張,及 至入其中,又不知不覺錯了。」大扺如看千門萬戶之 宮,乘高以望,盡在目前。巧思者觀之,便知其中曲折 深密處。若無目力者,亦見大概,但入到中間,卻不論 巧拙,皆眼迷心惑矣。伊川先生說「《春秋》大義數十,炳 如日星,唯時措從宜者為難知耳。」但據澤看,則《春秋》 難知者固是,而易知者亦未嘗不是,時措從宜也。 諸經如《詩》《書》大意,亦可見其古註及近註不可偏廢。 《周禮》關繫古今時俗,若不識古今之變,則此經實不 易學。澤雖先從事於《易》《春秋》,然所得實自《周禮》始。凡 近世疑《周禮》處,必竭盡其愚以發明之。既用其誠,是 以神明亦若有默相之者。其後稍悟於《易》,《春秋》蓋以 《周禮》為之先也。然《易》與《春秋》,其難易亦不同。《春秋》自 三傳已錯,去古近者尚如此,況去古遠者乎?大扺《春 秋》由先儒各執所見亂說,故最難識本意。澤於此書, 蓋極其勞苦。其求之未得,則日夜以思;粗有所得則 喜,得而未快則亦抑鬱,久而後釋然無所滯礙。然使 其稍有名譽,顯著於世,又安能始終用心於此,久而 不變哉?故《春秋》為最難,而《易》次之。非《易》,果《易》學也。吉 凶消長,進退存亡,有一定之理,大意可得而推。設令 不能精微,其所失未遠。若《春秋》則事理差訛,謀王斷 國者遂從而舛錯,為害不小。如《春秋》復九世之讎,聖 人曷嘗有此意。而漢武帝執此一語,遂開西北邊,禍 及平民,殫財喪師,流血千里。然則《春秋》果可易言哉? 《春秋》非聖人不能修,蓋是撥亂之書,不得已而作,所 以有許多委曲難看。古書未焚,策牘具在,不修《春秋》, 一一可考,諸侯之史又存,則此時《春秋》爭一半工夫, 所以《左氏》終得彷彿者,是親見國史故也。焚書之後, 舊史皆無可考,則《春秋》自是難說。但先儒於《易》說處, 卻亦多失之。

說《春秋》,須要推究事情,使之詳盡,然後得失乃見。如 澤說桓母仲子,是惠公失禮再娶,乃是推尋始見得 如此,所以確然自信不惑。蓋經書考仲子之宮,初獻 六羽,若以仲子為適,則正當祔廟,不應別立宮;若謂 母以子貴,則魯十二公非適出者尚多,皆未聞為其 母別立宮者。別立宮,止有仲子,蓋是嘗以夫人禮娶 之,故特異之也。又《禮記》稱「夫人之不命於天子,自魯 昭公始。」如此,則惠公之娶仲子,蓋已請命於周室,周 室知有仲子,所以後來天子歸其賵也。如此推尋,則 知當日仲子歸魯,是以夫人禮聘之明矣。此雖失禮, 然在魯之臣子則不當論。

澤於《春秋》,只是說得較平,亦是推得頗盡。若推得未 盡,則斷斷乎疏略矣。如杜元凱亦自善於推尋,只是 不曾推尋得透徹,所以窒滯不通。

推《春秋》之法,不一而足。固有一見即易知者,如衛侯 燬滅邢是也。有思而後得者,如晉侯執曹伯,秦伯伐 晉之類是也。有思而得,得而不完者,如甲戌、己丑,陳 侯鮑卒,晉人執虞公之類是也。有思而不可得者,如 顛倒宋、鄭及齊崔杼弒其君光之類是也。凡若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