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1 (1700-1725).djvu/1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中行氏之稱子也,《自林》父也。

文公十三年

卻氏之稱「子也」,自缺也。

文公十三年

知氏之稱子也,自首也。

宣公十二年

范氏之稱子也,自會也。

宣公十二年

韓氏之稱「子」也,自,厥也。

宣公十二年

晉、齊、魯、衛之執政稱「子」,他國惟鄭間一有之,餘則否, 不敢與大國並也。魯之三家稱「子」,如臧氏、子服氏、叔 仲氏,皆以伯叔稱焉,不敢與三家並也。

惟襄公十四年,有「子叔齊子」 ,《論語》有卞莊子。

其生也,或以伯仲稱之,如趙孟智伯,死則諡之,而後 子之,猶國君之死而諡稱「公」也。於此可以見世之升 降焉。讀《春秋》者,其可忽諸!

春秋時,大夫雖僭稱子,而不敢稱於其君之前,猶之 諸侯僭稱公,而不敢稱於天子之前也。何以知之?以 《衛孔悝之鼎銘》知之,曰:「獻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曰: 「乃考文叔,興舊耆。」欲成叔,孔成子烝鉏也;文叔,孔文 子圉也。叔而不子,是君前不敢子也。

《左傳》韓厥言於晉侯,亦云「成季宣孟。」

猶有先王之制存焉。

陸淳曰:「侯伯、子、男之位皆得稱其君曰公,其子孫亦曰公子而諡不得云公者,諡是王所賜也。大夫之臣得稱其主曰子而諡不得稱子者,諡是君所賜也。」

至戰國,則子又不足言,而封之為君矣。《洛誥》「予旦以 多子,越御事。」多子猶《春秋傳》之言「群子」也。

宣公十二年

唐孔氏以為「大夫皆稱子」,非也。

《春秋》自僖、文以後,而執政之卿始稱「子。」其後則匹夫 而為學者所宗,亦得稱「子」,老子、孔子是也。

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 ,僅一見。

又其後則門人亦得稱之,「樂正子、公都子」之流是也。

《孟子》樂正子注:「子,通稱。」

故《論語》之稱「子」者,皆弟子之於師。

如云「非不說子之道」 ,「衛君待子而為政」 之類。

《孟子》之稱「子」者,皆師之於弟子。

如云「子誠齊人也。子亦來見我乎」 之類。

亦世變之所從來矣。

《論語》稱孔子為「子」,蓋夫子而省其文,門人之辭也。亦 有稱夫子者,夫子矢之,夫子喟然歎曰:「夫子不答。」夫 子莞爾而笑。夫子憮然曰:「不直曰子,而加以夫避,不 成辭也。」

即此可悟《春秋書》法,凡對君卿大夫皆稱孔子,又《季氏》一篇,皆稱「孔子」 ,乃記者之異。

有諡則不稱字

《春秋傳》:「凡大夫之有諡者,則不書字。外大夫若宋,若 鄭,若陳,若蔡,若楚,若秦,無諡也,而後字之。內大夫若 羽父,若眾仲,若子家,無諡也,而後字之。公子亦然。」

《玉藻》:「士於君所言,大夫沒矣則稱諡若字。」

楚共王之五子,其成君者皆諡,康王、靈王、平王是也; 其不成君無諡而後字之,子干、子晰是也。他國亦然。 陳之五父,鄭之子亹、子儀是也。衛州吁,齊無知,賊也。 則名之,作傳者於稱名之法,可謂嚴且密矣。

人君稱大夫字

古者人君於其國之卿大夫皆曰「伯父。」

鄭厲公謂原繁

叔父。

魯隱公謂臧僖伯

曰:「子大夫」,曰「二三子」,不獨諸侯然也。《曲禮》言列國之 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自稱曰陪臣某,然而天子 接之,猶稱其字。《宣公十六年》,晉侯使士會平王室。王 曰:「季氏而弗聞乎?」《成公三年》,晉侯使鞏朔獻齊捷於 周,王曰:「鞏伯實來。」《昭公十五年》,晉荀躒如周葬穆后, 籍談為介。王曰:伯氏。諸侯皆有以鎮撫王室。

伯氏謂荀躒

又曰:「叔氏而忘諸乎?」

注叔籍談字

《周》德雖衰,辭不失舊,此其稱字,必先王之制也。

《春秋》凡命卿書字,皆本於此。

周公作《立政之書》,若侯國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並 列於王官之後。蓋古之人君,恭以接下,而不敢遺小 國之臣,故平平左右,亦是率從而成上下之交矣。

王貳於虢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而左氏之記周 事曰:「王貳於虢,王叛王孫蘇。」以天王之尊而曰貳曰 叛,若敵者之辭,其不知《春秋》之義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