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1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道,有慎其行,齊時蚤晚,任多少,適疾徐,造而勿趨,稽 而勿苦,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勞而身大成。 此之謂《聖化》。吾取之。

《春秋》之好微與其貴志也。《春秋》修本末之義,達變故 之應,通生死之志,遂人道之極者也。是故君殺賊討 則善,而書其誅;若莫之討,則君不書葬,而賊不復見 矣。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賊不復見,以其宜滅絕也。 今趙盾弒君,四年之後,別獨復見,非《春秋》之常辭也。 古今之學者異而問之,曰:「是弒君何以復見?猶曰賊」 未討,何以書葬?何以書葬者,不宜書葬也。而書葬。何 以復見者,亦不宜復見也。而復見,二者同貫,不得不 相若也。盾之復見,直以赴問,而辨不親,弒非不當誅 也,則亦不得不謂悼公之書葬,直以赴問,而辨當誅, 弒亦不當罪也。若是,則《春秋》之說亂矣,豈可法哉?故 貫比而論是非,雖難悉得,其義一也。今誅盾,無傳,弗 誅,無傳,不交,無傳,以比言之,法論也;無比而處之,誣 辭也。今視其比,皆不當死,何以誅之?《春秋》赴問數百, 應問數千,同留經中,繙援比類以發其端,卒無妄言 而得應以傳者。今使外賊不可誅,故皆復見。而問曰: 此復見,何也?言莫妄於是,何以得應乎?故吾以其得 應,知其問之不妄;以其問之不妄,知盾之獄不可不 察也。夫名為篡父而實免罪者,已有之矣,亦有名為 弒君而罪不誅者,逆而距之,不若徐而味之。且吾語 盾有本。《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此言物莫無鄰」,察 視其外,可以見其內也。今按盾事而觀其心,愿而不 刑,合而信之,非篡弒之鄰也。按盾辭號乎天,苟內不 誠,安能如是?是故訓其終始無弒之志。挂惡謀者,過 在不遂去,罪在不討賊而已。臣之宜為君之討賊也, 猶子之宜為父嘗藥也。子不嘗藥,故加之弒父;臣不 討賊,故加之弒君,其意一也,所以示天下廢臣子之 節,其惡之大若此也。故盾之不討賊,為弒君也,與子 之不嘗藥為弒父無以異。盾不宜誅,以此參之。問者 曰:「夫謂之弒,而有不誅,其論難之,非董之所能見也。 故赦子之罪以傳明之。盾不誅無傳,何也?世亂義廢, 背上不臣,篡弒覆君者多,而有明大惡之誅,誰言其 誅?」故晉趙盾、楚公子比,皆不誅之文,而弗為傳,弗欲 明之心也。問者曰:「人弒其君者,卿在而弗能討,非一 國也。靈公弒趙盾,不在。不」在之與在,惡有厚薄。《春秋》 責在而不討賊者,弗繫臣子爾也;責不在而不討賊 者,乃加弒焉。何其責厚惡之薄,薄惡之厚也?曰:「《春秋》 之道,視人所惑,為立說以大明之。今趙賢而不遂於 理,皆見其善,莫知其罪,故因其所賢而加之大惡,繫 之重責,使人湛思而自省悟以反道。」曰:「吁!君臣之大 義,父子之」道,乃至乎此,此所由惡薄而責之厚也。他 國不討賊者,諸斗筲之民,何足數哉?弗繫人數而已, 此所由惡厚而責薄也。《傳》曰:「輕為重,重為輕。」非是之 謂乎?故公子比嫌可以立,趙盾嫌無臣責,許止嫌無 子罪《春秋》為人不知惡而恬行不備也,是故重累責 之以矯,枉世而直之。矯者不過其正,弗能直,知此而 義畢矣。

《竹林》

「《春秋》之常辭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國為禮,至邲之戰, 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無通辭,從變而移。今晉變而 為夷狄,楚變而為君子,故移其辭以從其事。夫莊王 之舍鄭,有可貴之美,晉人不知其善而欲擊之,所救 已解而挑與之戰,此無善善之心,而輕救民之意也。 是以賤之,而不使得與賢者為禮。秦穆侮蹇叔而大 敗,鄭文輕眾而喪師,《春秋》之敬賢重民如是。是故戰 攻侵伐,雖數百起,必一二書,傷其害所重也。」問者曰: 「其書戰伐甚謹,其惡戰伐無辭,何也?」曰:「會同之事,大 者主小;戰伐之事,後者主先。苟不惡,何為使起之者 居下?是其惡戰伐之詞已。且《春秋》之法,凶年不修舊, 意在無苦民爾。苦民尚惡之,況傷民」乎?傷民尚痛之, 況殺民乎?故曰:「凶年修舊則譏,造邑則諱。」是害民小 者,惡之小也;害民之大者,惡之大也。今戰伐之於民, 其為害幾何?攷意而觀指,則《春秋》之所惡者,不任德 而任力,驅民而殘賊之;其所惡者,設而勿用,仁義以 服之也。《詩》云:「矢其文德,洽此四國。」此《春秋》之所善也。 夫德不足以親近,而文不足以來遠,而斷斷以戰伐 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義也。難者曰:「《春 秋》之書戰伐也,有惡有善也,惡詐擊而善偏戰,恥伐 喪而榮復仇,奈何《春秋》為無義戰而盡惡之也?」曰:「凡 《春秋》之紀災異也,雖畝有數莖,猶謂之無麥苗也。今 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戰攻侵伐不可勝數,而復仇 者有」二焉,是何異於無麥苗之有數莖哉?不足以難 之,故謂之無義戰也。以無義為不可,則無麥苗亦不 可也;以無麥苗為可,則無義戰亦可矣。若《春秋》之於 偏義也,善其偏,不善其戰,有以效其然也。《春秋》愛人, 而戰者殺人,君子奚說善殺其所愛哉?故《春秋》之於 偏戰,猶其於諸夏也。引之魯則謂之外,引之夷狄則 謂之內;比之詐戰則謂之義,比之不戰則謂之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