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1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權雖反經,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故

雖死亡,終弗為也,公子目夷是也。故諸侯父子兄弟 不宜立而立也,《春秋》視其國與宜立之君無以異也, 此皆在可以然之域也。至於鄫取乎莒之以為同居, 目曰「莒人滅鄫」,此不可以然之域也。故諸侯在不可 以然之域者,謂之「大德;大德無踰閑」者,謂正經;諸侯 在可以然之域者,謂之「小德。」小德出入可也,權譎也, 尚歸之以奉鉅經耳。故《春秋》之道,博而要,詳而反,一 也。公子目夷復其君,終不與國,祭仲己與後改之;晉 荀息死而不德,衛曼姑拒而弗內,此四臣事異而同 心,其義一也。目夷之弗與,重宗廟,祭「仲與之,亦重宗 廟。荀息死之,貴先君之命;曼姑拒之,亦貴先君之命 也。事雖相反,所為同,俱為重宗廟,貴先君之命耳。」難 者曰:「公子目夷、祭仲之所為者,皆存之事君,善之可 矣。荀息、曼姑非有此事,而所欲恃者皆不宜立者,何 以得載乎義?」曰:「《春秋》之法,君立不宜立,不書;大夫立 則書。書之者,弗予大」夫之得立不宜立者也。不書,予 君之得立也。君之立不宜立者,非也。既立之,大夫奉 之是也,荀息、曼姑之所得為義也。難紀季曰:「『《春秋》之 法,大夫不得用地』。又曰『君子無去國之義』。又曰『君子 不避外難』。紀季犯此三者,何以為賢?賢臣故盜地以 下敵,棄君以避患乎?」曰:賢者不為是,是故託賢於紀 季,以見季之弗為也。紀季弗為,而紀侯使之可知矣。 《春秋》之書事,時記其實,以有避也;其書人,時易其名, 以有諱也。故詭晉文得志之實以伐諱,避致王也;詭 莒子號謂之「人」,避隱公也;易慶父之名謂之「仲孫」,變 盛謂之「成」,諱大惡也。然則說《春秋》者,入則詭辭,隨其 委曲而後得之。今紀季受命乎君,而經書「專,無善一 名而文見賢」,此皆詭辭,不可不察。《春秋》之於所賢也, 固順其志而一其辭,章其義而裒其美。今紀侯,《春秋》 之所貴也,是以聽其入齊之志,而詭其服罪之辭也, 移之紀季。故告糴於齊者,實莊公為之,而《春秋》詭其 辭以予臧孫辰;以酅入於齊者,實紀侯為之,而《春秋》 詭其辭以予紀季。所以詭之不同,其實一也。難者曰: 「有國家者,人欲立之,固盡不聽。國滅君死之,正也。何 賢乎?」紀侯曰:「齊將復仇。」紀侯自知力不如而志距之, 故謂其弟曰:「我宗廟之主,不以死也。」汝以酅往服罪 於齊,請以立五廟,使我先君歲時有所依歸,率一國 之眾,以衛九世之主。襄公逐之不去,求之弗予,上下 同心而俱死,故為之大去。《春秋》賢死義,且得眾心也, 故為「諱滅」以為之諱,見其賢之也。以其賢之也,見其 中仁義也。

《精華》

《春秋》慎辭,謹於名倫等物者也。是故小夷言伐而不 得言戰,大夷言戰而不得言獲,中國言獲而不得言 執,各有辭也。有小夷避大夷而不得言戰,大夷避中 國而不得言獲,中國避天子而不得言執,名倫弗予, 嫌於相臣之辭也。是故大小不踰等,貴賤如其倫,義 之正也。

「大雩者何?旱祭也。」難者曰:「大旱雩祭而請雨,大水鳴 鼓而攻社,天地之所為,陰陽之所起也。或請焉,或怒 焉者何?」曰:「大旱者,陽滅陰也。陽滅陰者,尊壓卑也,固 其義也。雖大甚,拜請之而已,無敢有加也。大水者,陰 滅陽也,陰滅陽者,卑勝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 賤傷貴,逆節也。故鳴鼓而攻之,朱絲脅之,為其不義」 也,此亦《春秋》之為強禦也。故變天地之位,正陰陽之 序,直行其道而不忘其難,義之至也。是故脅嚴社而 不為不敬,靈,出天王而不為不尊上,辭父之命而不 為不承親,絕母之屬而不為不孝,義夫!

難者曰:「『『《春秋》之法,大夫無遂事』,又曰出境有可以安 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又曰『大夫以君命出,進 退在大夫也,又聞喪,徐行而不反也』。夫既曰無遂事 矣,又曰專之可也;既曰進退在大夫矣,又曰徐行不 反也,苦相悖然,是何謂也?」曰:「四者各有所處,得其處 則皆是也,失其處則皆非也。《春秋》固有常義,又有應」 變。「無遂事」者,謂平生安寧也;「專之可也」者,謂危除患 也;「進退在大夫」者,率用兵也;「徐行不反」者,謂不以親 害尊,不以私妨公也。此之謂將得其私,知其指。故公 子結受命,往媵陳人之婦於鄄,遂其事,從齊桓盟,《春 秋》弗非,以為救莊公之危;公子遂命使京師,遂生事 之晉,《春秋》非之,以為是時僖公安寧,無危而救。有危 而不專救,謂之不忠;無危而擅生事,是卑君也。故此 二臣俱生事。《春秋》有是有非,其義然也。

齊桓挾賢相之能,用大國之資,即位五年,不能致一 諸侯,於柯之盟,見其大信,一年而近國之君畢至,鄄 幽之會是也。其後二十年之間亦久矣,尚未能大合 諸侯也。至於救邢、衛之事,見存亡繼絕之義,而明年 遠國之君畢至,貫澤、陽穀之會是也。故曰:「親近者不 以言,召遠者不以使」,此其效也。其後矜功,振而自足, 而不修德,故楚人滅弦而志弗憂,江、黃伐陳而不往 救,損人之國而執其大夫;不救陳之患,而責陳不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