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1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不復安正,而必欲迫之以兵,功未良成而志已滿矣。 故曰:「管仲之器小哉!」此之謂也。自是日衰,九國叛矣。 《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 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是故逢丑父當斮,而 轅濤塗不宜直;魯季子追慶父,而吳季子釋闔廬。此 四者,罪同異論,其本殊也。俱欺三軍,或死或不死;俱 弒君,或誅或不誅。聽訟折獄,無不審邪。故折獄而是 也,理益明,教益行;折獄非也闇理迷眾,與教相妨。教, 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其事異域,其用一也,不可不 以相順,故君子重之也。

難晉事者曰:「《春秋》之法,未踰年之君稱子,蓋人心之 正也。至里克殺奚齊,避此正辭而稱君之子,何也?」曰: 「所聞《詩》無達話,《易》無達言,《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 一以奉人仁。錄其同姓之禍,固宜異操。晉,《春秋》之同 姓也,驪姬一謀而三君死之,天下所共痛也。本其所 為為之者,蔽於所欲得位而不見其難也。《春秋》疾其」 所蔽,故去其正辭,徒言君之子而已。若謂奚齊曰:「嘻 嘻,為大國君之子,富貴足矣,何以兄之位為欲居之 以至此乎」云爾,錄所痛之辭也。故痛之中有痛無罪 而受其死者,申生、奚齊、卓子是也。惡之中有惡者,己 立之,己殺之,不得如他臣之弒君者,齊公子商人是 也。故晉禍痛而齊禍重,《春秋》傷痛而敦重,是以奪晉 子繼位之辭,與齊子成君之號,詳見之也。古之人有 言曰:「不知來,視諸往。」今《春秋》之為學也,道往而明來 者也。然而其辭體天之微,難之也弗能察,寂若無能 察之無物不在。是故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連之,見 一空而博貫之,則天下盡矣。魯僖公以亂即位,而知 親任季子。季子無恙之時,內無臣下之亂,外無諸侯 之患,行之二十年,國家安寧。季子卒之後,魯不支鄰 國之患,直乞師楚耳。僖公之情,非輒不肖,而國衰益 危者,何也?以無季子也。以魯人之若是也,亦知他國 之皆若是也;以他國之皆若是,亦知天下之皆若是。 此之謂「連而貫之。」故天下雖大,古今雖久,以是定矣。 以所任賢,謂之主尊國安;所任非其人,謂之主卑國 危,萬世必然,無所疑也。其在《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夫 鼎折足者,任非其人也;覆公餗者,國家傾也。是故任 非其人而國家不傾者,自古至今,未嘗聞也。故吾按 《春秋》而觀成敗,乃切悁悁於前世之興亡也;任賢臣 者,國家之興也。夫知不足以知賢,無可奈矣。知之不 能任,大者以死亡,小者以亂危。其若是何邪?以莊公 不知季子賢邪,安知病將死,召而授以國政?以殤公 為不知孔父賢邪,安知孔父死己必死,趨而救之。二 主知皆足以知賢,而不決不能任,故魯莊以危,宋、殤 以弒。使莊公早用季子,而宋殤素任孔父,南將興鄰 國,豈值弒哉?此吾所悁悁而悲者也。

《王道》

《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 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 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並見。五帝三皇之治天 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 老親親而尊尊,不奪民時,使民不過歲三日,民家給 人足,無怨望忿怒之患,強弱之難,無強賊妒疾之人。 民修德而美好,被髮御哺而游,不慕富貴,恥惡不犯, 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蟲不螫,猛獸不搏,抵不觸蟲。 故天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風雨時,嘉禾興,鳳 凰麒麟遊於郊,囹圄空虛,畫衣裳而民不犯,四夷傳 譯而朝,民情至朴而不文。郊天祀地,秩山川以時至, 封於泰山,禪於梁父,立明堂,宗祀先「帝,以祖配天,天 下諸侯各以其職來祭,貢土地有所先以入宗廟,端 冕盛服而後見先」,德恩之報,奉元之應也。

「桀、紂皆聖王之後,驕溢妄行,侈宮室,廣苑囿,窮五采 之變,極飾材之工,困野獸之足,竭川澤之利,食類惡 之獸,奪民財食高雕文刻鏤之觀,畫金玉骨象之工, 盛羽族之飾,窮白黑之變,深刑妄殺以凌下,聽鄭、衛 之音,充傾宮之志,虎兕文采之獸,以希見之意,賞佞 賜讒,以糟為丘,以酒為池,孤貧不養,殺聖賢而剖其」 心,生燔人,聞其臭,剔孕婦,見其化,斮朝涉之足察其 拇,殺梅伯,以為醢,刑鬼侯之女,取其環。誅求無已,天 下空虛,群臣畏恐,莫敢盡忠。紂愈自賢,周發兵不期 會於孟津之上者,八百諸侯共誅紂,大亡天下,《春秋》 以為戒,曰:「亳社災。」周衰,天子微弱,諸侯力政,大夫專 國,士專邑,不能行度制法文之禮,諸「侯背叛,莫修貢 聘,奉獻天子,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孽殺其宗,不能統 理,更相伐銼以廣地,以強相脅,不能制屬,強奄弱,眾 暴寡,富使貧」,并兼無已,臣下上僭,不能禁止。日為之 食,星霣如雨,雨螽,沙鹿崩。夏大雨水,冬大雨雪,霣石 於宋,五六鷁退飛,霣,霜不殺草,李梅實。正月不雨,至 於秋。七月,地震,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晝晦。彗星見 於東方,孛於大辰,鴝鵒來巢,《春秋》異之,以此見悖亂 之徵。孔子明得失,差貴賤,反王道之本,譏天王以致 太平。刺惡譏微,不遺大小。善無細而不舉,惡無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