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1 (1700-1725).djvu/5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能救。」此晉之失蔡二也。召陵之會,晉荀寅曰:「棄盟取

怨,無損于楚,不如辭蔡侯,反以伐沈,遺蔡之患。」此晉 之失蔡三也。故曰:蔡貳中國最甚,而中國亦無力以 及蔡也。昔者周公弔蔡叔之不咸其封,《蔡仲之命》曰: 「睦乃四鄰」,以蕃王室,以和兄弟。使蔡人毋荒棄周公 之訓,捨鬩牆之爭,畏外侮之禦,兄弟和而四鄰睦,王 室尊而四夷懼,則楚雖獨大,又何畏乎?

序曹世紀

曹者,文昭之懿親,甸伯之貴爵也。《春秋》書曹,不見貶 黜之文。杞以伯爵,或降而書子;秦以伯爵,或略而從 狄;穀以伯爵,或斥而稱名。獨曹得始終稱伯,辭無所 變,豈非《春秋》猶示假借于曹歟?然曹之見于經,自交 乎中國盟會之外,曹事之特書者缺焉。或按,《公羊》謂 「曹無大夫」,《穀梁》謂「曹為老師」,何《春秋》又以曹為不足 錄而簡之邪?嘗攷曹國之始末矣,其事夏盟最謹,其 與諸侯甚睦,不得罪于中國,「此曹所以無貶文也。其 國家處于僻陋,安于卑弱,不能自立,此曹所以不得 詳錄也。」《春秋》,陳、鄭、杞、薛之邦,其後會盟有常者,未能 如曹。方齊、晉主霸小國,一離一合,而曹之不從者寡 矣。「昭公與會者四,共公與會者六,文」公與會者五,宣 公與會者八,成公與會者十九,武公預會者十二,悼 公與會者二,聲、隱二公與會者各一,可謂事夏盟之 最謹矣。其會我者二,其朝我者五,其會宋者三,曰「曹 人致餼」,禮也;曰「曹即位而來見」,禮也;曰「五年而再朝, 禮也。」雖更蒙齊、晉、宋、衛之師,晉侵者一,晉執者二,宋 圍者三,宋伐者三,衛伐者二,齊伐者一。而曹自霸國 會伐之外,未嘗敢一稱師以報復于列國,可謂與諸 侯之甚睦矣。其不得罪于中國者,此也。夫事夏盟之 謹,則守義而可久,與諸侯之睦,則得道而多助。然姬 之在列者,曹獨先亡,不及《春秋》之終,其故何哉?蓋曹 以僻陋之習,卑弱之政,不能自立,非一朝一夕之故 矣。或曰:曹嘗病于戎,又嘗病于晉,而其先亡也,始終 實成于宋。自曹莊公既歿,戎實侵曹,于是羇以戎出, 赤以戎歸,曹本千乘之邦,國,亡家失戎,得亂之向也。 宋之求多于鄭,而晉之終不得行于邾者,蕞爾之戎, 乃得加之于曹,是曹之病于戎者然也。曹共公雖以 楚方得曹之故,晉文實以私怨行焉,既侵其國,復執 其君,又分其田,終歲而後得復國。曹成公雖以殺太 子自立之故,晉厲遂以汰心執之,既列諸會,而復重 其討。二年而始歸自京師,觀曹使侯獳貨筮史以請 共公,曰:「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也。」至曹人之請成公, 猶憂憤不已,曰:「若之何憂未弭而又討我寡君,是大 滅曹也。」是曹之困于晉者然也。自莊公以齊命會伐 宋,遂為宋人不釋之憾。夫伐宋非獨一曹也,而獨仇 曹之深,以曹在宋之宇下,非他國比。僖十五年宋人 伐曹,《傳》曰:「討舊怨也。」且敵惠敵怨不在後嗣,何怨之 可討乎?僖十九年宋人圍曹,曰「討不服也。」伐齊之役, 曹南之盟,曹既從而會矣,何不服之責乎!宣三年宋 師圍曹,《傳》曰:「討武氏之亂也。」武穆之亂,宋實為之,豈 曹之有罪乎?至曹伯陽之衰,宋景用師益亟。哀三年 書「宋樂髡伐曹」,六年書「宋向巢伐曹」,七年書「宋人圍 曹」,八年書「宋人入曹」,以曹伯陽歸矣。夫六年之間,宋 師狎至,卒以吞曹。蓋曹偪于宋,其來固久。《申之會》,鄭 子產曰:「曹畏宋,必不來。」曹以偪而素畏于宋,宋以強 而多求于曹,不及并吞,寧有已乎?是曹之先亡,終始 實成于宋者然也。然曹苟能以禮義自強,其國有賢 者相與扶持,稍變僻陋之習,則曹叔振鐸之澤未泯 也。豈戎能病之,晉能圍之,而宋景遂得滅之哉?《春秋》 之道,正本而明微,反己而不責人,謂國之存亡皆其 自致者也。善乎鄭渾罕之言曰:「曹其先亡乎!偪而無 禮。夫禮義明則國不畏偪。禮之不立,偪而必傾,非獨 宋景之罪也。曹之衰政,不詳于《春秋》。嘗觀諸詩矣:《蜉 蝣》則刺昭公好奢而用小人無法以自守;《下泉》則疾 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鳲鳩》則刺在位之無君子; 《候人》則刺其近小人而遠君子。嗚呼!此曹亡國之階 也。夫曹止四詩」而三詩,刺其棄君子用小人,禮義自 君子而出者也。君子不用,何以望其有禮以自強?是 以曹共公有僖負羈之賢,而不知其乘軒者乃三百 人;曹成公有子臧,為曹國社稷之鎮,公子不能用,而 俾之盡致其邑與卿而不出。曹伯陽惑田弋、郇人、公 孫強之謀,妄聽辯言而亂舊政,背晉奸宋而自取滅 亡。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國 既陋僻,而空虛且亂,其能有存耶?至是而後深知《春 秋》以曹為不足錄之意也。

序衛世紀

《春秋》諸侯,姬在列國者,獨衛後亡,何耶?衛以同姓之 尊,封壤之大,雖在叔世,餘澤未泯,尚為列國之望。二 百四十二年間,兵革之可見者最少,賢人君子之著 聞者特多。介于齊、晉之間,偪而未至失國,良有以也。 然禮義消亡,變故繁興,衛之為衛,亦有可得而攷者。 吾觀魯用周班,而後鄭于衛;晉人載書踐土,而先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