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1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子所加。王字亦非史策舊文但魯史本謂之《春秋》,則又似元有 此字。而杜元凱《左傳後序》載《汲冢竹書》,乃晉國之史, 卻以夏正建寅之月為歲首,則又似胡氏之說可為 據。此間無竹書,煩為見拙齋扣之。或有此書,借錄一 兩年示及,幸甚幸甚!又《漢書》元年冬十月,注家以為 武帝改用夏時之後,史官追正其事,亦未知是否?此 亦更煩子細詢攷也。元年 答林擇之 以上文集四條 《春秋》一發首,不書「即位」,即君臣之事也;書「仲子」嫡庶 之分,即夫婦之事也;書「及邾盟」,即朋友之事也;書「鄭 伯克段」,即兄弟之事也。一開首,人倫便盡在。元年 「惠公仲子」,恐是惠公之妾,僖公成風,卻是僖公之母。 不可一例看,不必如孫明復之說。元年

陳仲蔚問:「東萊論潁考叔之說,是否?」曰:「古人也是重 那盟誓。」又問:「《左傳》於釋經處但略過,如何?」曰:「『他釋經 也有好處。如說『段不弟,故不言弟;稱鄭伯』,譏失教也』。 這樣處說得也好,蓋說得闊。」又問:「『宋宣公可謂知人 矣,立穆公,其子享之』,這也不可謂知人。」曰:「這樣處卻 說得無把鼻。如《公羊》說宣公,卻是宋之罪腦。《左氏》有 一箇大病,是他好以成敗論,人遇他做得來好時,便 說他好,做得來不好時,便說他不是,卻都不折之以 理之是非,這是他大病。敘事時《左氏》卻多是,《公》《穀》卻 都是胡撰。他去聖人遠了,只是想像胡說。」或問:「左氏 果丘明否?」曰:「左氏敘至韓魏趙殺智伯事,去孔子六 七十年,決非丘明。」元年

陳仲蔚說「公矢魚于棠」,云:「『或謂矢如皋陶『矢厥謨』之 矢』。曰,便是亂說。今據《傳》曰『則君不射』,則矢。魚是將弓 矢去射之,如漢武帝親射江中蛟之類。何以見得夫 子作《春秋》,征只書征,伐只書伐,不曾恁地,下一字如 何平白無事!陳魚不只寫作『陳』字,卻要下箇『矢』字則 麼?」遂往陳魚而觀之,這幾句卻是左氏自說。據他上 「文,則無此意。」五年

鄭人來渝平。渝,變也。蓋魯先與宋好,鄭人卻來渝平, 謂變渝舊盟,以從新好也。《公》《穀》作「輸平」,胡文定謂「以 物而求平也」,恐不然。但言「輸」,則渝之義自在其中。如 《秦詛楚文》云「變輸盟刺」,若字義則是如此,其文意則 只是「渝」字也。六年 以上語類五條

《桓公》

問:「洽尋常何如理會是胥命?」曰:「嘗攷之矣,當從劉侍 讀之說。自『王命不行,則諸侯上僭之事由階而升,然 必與勢力之不相上下者』。」池錄作如歷階而升以至於極蓋既無王命必擇勢 力之相敵者共為之,所以布於眾而成其僭也。齊、衛當時 勢敵,故齊僖自以為小伯,而黎人責衛以方伯之事。 當時王不敢命伯,而欲自為伯,故於此彼此相命,以 成其私也。及其久也,則力之能為者專之矣,故威公 遂自稱伯。以至戰國,諸候各有稱王之意,不敢獨稱 於國,必與勢力之相侔者共約而為之,魏齊會于苴 澤以相王是也。其後七國皆王,秦人思有以勝之,於 是使人致帝於齊,約共稱帝。豈非相帝?自相命而至 於相王,自相王而至於相帝,僭竊之漸,勢必至此。池錄 云春秋於此蓋紀王命不行而諸侯僭竊之端也豈非其明證乎?曰:「然則《左 傳》所謂『胥命于彌』,何也?」曰:「此以納王之事相遜相先 也。」曰:「說亦有理。」三年

桓公有「兩年不書秋冬」,說者謂以喻時王不能賞罰。 若如是,孔子亦可謂太迂闊矣。某嘗謂,說《春秋》者,只 好獨自說,不可與人論難。蓋自說則橫說豎說皆可, 論難著便說不行。四年七年

《春秋》書「蔡人殺陳佗」,此是夫子據魯史書之。佗之弒 君,初不見於經者,亦是魯史無之耳。六年 以上語類三條

《莊公》

問:「魯桓公為齊襄公所殺,其子莊公與桓公會,而不 復讎。先儒謂《春秋》不譏,是否?」曰:「他當初只是據事如 此寫在,如何見他譏與不譏?當桓公被弒之初,便合 與他理會,使上有明天子,下有賢方伯,便合上告天 子,下告方伯,興復讎之師。只緣周家衰弱,無赴愬處。 莊公又無理會,便自與之主婚,以王姬嫁齊。及到桓」 公時,又自隔一重了。況到此事體又別,桓公率諸侯 以尊周室,莊公安得不去?若是不去,卻不是叛齊,乃 是叛周。十三年 語類

《閔公》

「成風事季友,與敬嬴事襄仲一般,《春秋》何故褒季友? 如書『季子來歸』是也。」人傑謂:「季子既歸而閔公被弒, 慶父出奔,季子不能討賊,是其意在於立僖公也。」先 生曰:「縱失慶父之罪小,而季子自有大惡。今《春秋》不 貶之而反褒之,殆不可曉。蓋如高子仲孫之徒,只是 舊史書之,聖人因其文而不革。所以書之者,欲見當」 時事跡,付諸後人之公議耳。若謂季子為命大夫,則 叔孫婼嘗受命服,何為書名乎?元年 語類

《僖公》

問:「『齊侯侵蔡亦以私』,如何?」曰:「齊謀伐楚已在前。本是 伐楚,特因以侵蔡耳,非素謀也。」問:「《國語》《左傳》皆是《左 氏》編,何故載齊桓公於《國語》,而不載於《左傳》?」曰:「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