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1 (1700-1725).djvu/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歐陽氏曰:「孔子,聖人也,萬世取信一人而已。若《公羊》、 穀梁、《左氏》三子者,博學而多聞矣,其傳不能無失者 也。」孔子之於經,三子之於傳,有所不同,則學者寧捨 經而從傳,不信孔子而信三子,甚哉其惑也!

程子曰:「天之生民,必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治之 而爭奪息,導之而生養遂,教之而倫理明,然後人道 立,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聖賢世出,隨時有作,順 乎風氣之宜,不先天以開人,各因時而立政。暨乎三 王迭興,三重既備,忠、質、文之更尚,人道備矣。聖王既 不復作,有天下者雖欲倣古之跡,亦私意妄為而已。」 道之悖漢,專以智力持世,豈復知先王之道也?夫子 當周之末,以聖人不復作也,應天順人之治不復有 也,於是作《春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謂「考諸三王 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 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先儒之傳曰:「游夏不能贊一辭」, 辭不待贊也,言不能與於斯耳。後世以史視《春秋》而 已,至於經世之大法,則不知也。夫「觀百物然後識化 工之神,聚眾材然後知作室之用」,於一事一義而欲 窺聖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也。故學《春秋》者,必優游 涵泳,默識心通,然後能造其微也。後王知《春秋》之義, 則雖德非禹湯,尚可以法三代之治。

又曰:「五經之有《春秋》,猶法律之有斷例也。律令惟言 其法,至於斷例,則始見其法之用也。」

《五經》如藥方,《春秋》如用藥治病,聖人之用,全在此書, 所謂「不如載之行事,深切著明」者也。有重疊言者,如 征伐、盟會之類。蓋欲成書,勢須如此,不可事事各求 異義,或上下文異,則義須別。

《春秋》一句,即一事,是非便見於此,亦窮理之要。《春秋》 以何為準,無如《中庸》。

以《傳》考《經》之事跡,以《經》別《傳》之真偽。

《春秋》大率所書,事同則辭同,後人因謂之「例。」然有事 同辭異者,蓋各有義,非可例拘也。

張子曰:「《春秋》之書,在古無有,乃仲尼所自作,惟孟子 能知之,非理明義精,殆未可學。先儒未及此而治之, 故其說多鑿。」

龜山楊氏曰:「《春秋》昭如日星,但說者斷以己意,故有 異同之論。若義理已明,《春秋》不難知也。」

又曰:「學者若得五經之理,《春秋》誠不難知。」

「康侯。」胡氏曰:「古者列國各有史官,掌記時事。《春秋》,魯 史耳。仲尼就加筆削,乃史外傳心之要典也。而孟子 發明宗旨,以為天子之事者,周道衰微,乾綱解紐,亂 臣賊子,接跡當世,人欲肆而天理滅矣。仲尼天理之 所在,不以為己任,而誰可五典弗惇,己所當敘;五禮 弗庸,己所當秩?故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 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 也,匡人其如予何?聖人以斯文之興廢在己,而由人 乎哉?故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 明也。」空言獨能載其理,行事然後見其用,是故假《魯 史》以寓王法,撥亂世反之正,敘先後之倫,而典自此 可惇,秩上下之分,而禮自此可庸,善自此可勸,惡自 此可懲,其志存乎經世,其功配於抑洪水,膺戎狄,放 龍蛇,驅虎豹,其大要則皆天子之事也。故曰:「知我者 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是故《春秋》見諸行 事,非空言比也。百王之法度,萬世之繩準,皆在此書。 學是經者,信窮理之要矣。不學是經而處大事,決大 疑,能不惑者鮮矣。

又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其行事備矣,仲尼因事屬 辭,深切著明,非五經比也。本夫周室東遷,禮樂征伐 自諸侯出,及平王末年,王跡既熄,故《春秋》作於隱公 之初。逮莊僖而下,五霸迭興,假仁義而行,以戴宗周, 為天下之共主,號令征伐,莫敢不從。霸德既衰,諸侯 放恣,政在大夫,專權自用,官之失德,寵賂益章,然後」 陪臣執國,命秦楚,制諸夏,皆馴致其道,是以致此極 耳。仲尼自以無位,與時道不行於天下也,制《春秋》之 義,見諸行事,垂訓方來。蓋「洪水滔天,下民昏墊」,與「簫 韶九成」,「百獸率舞」,並載於《虞書》;「大木斯拔」,與「嘉禾合 穎」;「鄙我周邦」,與「六服承德」,同垂於《周史》。此上世帝王 紀事之例。至《春秋》則凡慶瑞之符,禮文常事,皆削而 不書,而災異之變,政事闕失,則悉書之,以示後世。使 鑒觀天人之理,有恐懼祗肅之意。若事斯語,若書諸 紳,若列諸座右,若几杖盤盂之有銘有戒,乃史外傳 心之要典。於以反身,日加修省。及其既久,積善成德, 上下與天地同流,自家刑國,措之天下。

學《春秋》者,必知綱領,然後眾目有條而不紊。

呂氏曰:「《春秋》之書,凡以使克己復禮,而反人道之正 云爾。毫髮不合於禮,則於心術之微,必有不得者。惟 能自克以義,而求合於禮,則心廣氣盛,其終必可以 至於聖人也。此《春秋》之所由作也。」

夾漈鄭氏曰:「以《春秋》為褒貶者,亂《春秋》者也。」

朱子曰:「《春秋》大旨,其可見者,誅亂臣,討賊子,內中國, 外夷狄,貴王賤霸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