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1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九十二卷目錄

 春秋部總論十

  明春秋大全綱領七則 總論七十四則

經籍典第一百九十二卷

春秋部總論十

明春秋大全

綱領

胡氏曰:「學《春秋》者必知綱領,然後眾目有條而不紊。」 自孟軻氏而下,發明綱領者凡七家。今載七家精要 之詞于卷首,智者即詞以觀義,則思過半矣。

孟軻氏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 平,周公膺戎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 臣賊子懼。」又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 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 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又曰:「《春秋》無義戰, 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莊周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也。聖人議而不辨。」又曰: 「《春秋》以道名分。」

漢董仲舒記夫子之言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 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誦其師說曰:「撥亂世反之止, 莫近《春秋》。」其自言曰:「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 讒而不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 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 父而不通《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 不通《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罪,故《春秋》,禮義之大 宗也。

隋王通曰:「《春秋》之於王道,是輕重之權衡,曲直之繩 墨也,舍則無所取衷矣。」又曰:「《春秋》其以天道終乎」,故 止於獲麟。

宋西都邵雍曰:「《春秋》,孔子之刑書也,功過不相掩。五 伯者,功之首、罪之魁也。先定五伯之功過而學《春秋》, 則大意立矣。《春秋》之間,有功者未有大於四國者也, 有過者亦未有大於四國者也,不先治四國之功過, 則事無統理,不得聖人之心矣。」

橫渠張載曰:「《春秋》之書在古無有,乃仲尼所自作,惟 孟子為能知之,非理明義精,殆未可學。先儒未及此 而治之,故其說多鑿。」

河南程頤曰:「《五經》載道之文,《春秋》聖人之用。《五經》之 有《春秋》,猶法律之有斷例也。」又曰:「《五經》如藥方,《春秋》 猶用藥治病,聖人之用全在此書。」又曰:「《春秋》一句即 一事,是非便見於此,乃窮理之要。學者只觀《春秋》,亦 可以盡道矣。」又曰:「《春秋傳》為案,《經》為斷。」又曰:「《春秋》之 文一一意在示人,如土功之事,無大小莫不書之,其」 意止欲人君重民力也。又曰:「《春秋》之法極謹嚴」,韓子 之言深得其旨。

總論

周子曰:「《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後世王者而 修也。亂臣賊子,誅死者於前,所以懼生者於後也。」 程子曰:「天之生民,必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治之 而爭奪息,道之而生養遂,教之而倫理明,然後人道 立,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聖賢世出,隨時有作,順 乎風氣之宜,不先天以開人,必因時而立政。暨乎三 王」迭興,子、丑、寅之建,正,忠、質、文之更尚,人道備矣,天 道周矣。聖人既不復作,有天下者雖欲倣古之跡,亦 私意妄為而已。事之謬,秦至以建亥為正道之悖,漢 專以智力持世,豈復知先王之道也?夫子當周之末, 以聖人之不復作也,順天應時之治不復有也,於是 作《春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謂「考諸三王而不謬, 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 而不惑」者矣。先儒之論曰:「游夏不能贊一辭」,辭不待 贊也,言不能與於斯耳。斯道也,惟顏子嘗聞之矣。行 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此其準的也。 後世以史視《春秋》,謂褒善貶惡而已,至於經世之大 法,則不知也。《春秋》大義數十,炳如日星,乃易見也;惟 其微辭奧義,時措從宜者,為難知也。或抑或縱,或予 或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而得乎義理之安,文質之 中,寬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權衡,揆道之模範 也。夫「觀百物然後識化工之神,聚眾材然後知作室 之用」,於一事一義而欲窺聖人之用,非上智不能也。 故學《春秋》者,必優游涵泳,默識心通,然後能造其微。 後王知《春秋》之義,則雖非禹湯,尚可以法三代之治。 自秦而下,其學不傳。予悼夫聖人之志不得明於後 世也,故作傳以明之。俾後之人通其文而求其義,得 其意而法其用,則三代可復也。

上古之時,自伏羲、堯、舜,歷夏、商,以至於周,或文或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