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2 (1700-1725).djvu/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已。故卑位而言高者,罪也;言不及而言者,傲也。」 《疾貪》篇:《賢良》曰:「駟馬不馴,御者之過也;百姓不治,有 司之罪也,《春秋》刺譏,不及庶人,責其率也。」

《崇禮》篇:《賢良》曰:「管仲去魯入齊,齊伯魯削,非恃其眾 而歸齊也;伍子胥挾弓干闔閭,破楚入郢,非負其兵 而適吳也。故賢者所在國重,所去國輕。楚有子玉得 臣,文公側席;虞有宮之奇,晉獻不寐。夫臣所在,辟除 開塞者亦遠矣。故《春秋》曰:『山有虎豹,葵藿為之不採; 國有賢士,邊境為之不害也』。」

《世務》篇。《文學》曰:「『《春秋》王者無敵』。言其仁厚,其德美,天 下賓服,莫敢受交也。德行延及方外,舟車所臻,足跡 所及,莫不被澤。方此之時,天下和同,君臣一德,外內 相信,上下輯睦,兵設而不試,干戈蔽藏而不用。」 《論菑》篇:「天菑之證,禎祥之應,猶施與之望報,各以其 類及。故好行善者,天助以福,符瑞是也。《易》曰:『自天祐 之,吉』」無不利。好行惡者,天報以禍,妖菑是也。《春秋》曰: 「應是而有天菑。」

《刑德》篇:「法者,緣人情而制,非設罪以陷人也。故《春秋》 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而違于法者免,志惡而合于 法者誅。」

《周秦篇》《春秋》曰:「子有罪,執其父,臣有罪,執其君」,聽失 之大者也。今以子誅父,以弟誅兄,親戚小坐,什伍相 連,若引根本之及華葉,傷小指之累四體也。如此,則 以有罪誅及無罪,無罪者寡矣。

應劭《風俗通五伯》篇:「《春秋說》: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 莊,是五伯也。謹按《春秋左氏傳》:『夏后太康娛于耽樂, 不循民事,諸侯僭差,于是昆吾氏乃為盟主,誅不從 命,所以尊王室。及殷之衰也,大彭氏、豕韋氏復續其 緒,所謂王道廢而伯業興者也。齊桓九合一匡,率成 王室,責強楚之罪,復菁茅之貢;晉文為踐土之會,修』」 朝聘之禮,納襄冠帶,翼戴天子。孔子稱民「到于今受 其賜。」又曰:「齊桓正而不譎,晉文譎而不正」,至于三國, 既無毀譽,一言而繆公受鄭甘言,置戌而去,違黃髮 之計,而遇殽之敗,殺賢臣百里奚以子車氏為殉,《詩 黃鳥》之所為作,故諡曰繆襄公。不度德量力,慕名而 不綜實,六鷁五石,先著其異,覆軍殘身,終為僇笑。莊 王僭號,自下摩上,觀兵京師,問鼎輕重,恃強肆忿,幾 亡宋國,易子析骸,厥禍亦巨,皆無興微繼絕,尊事王 室之功。世之紀事者,不詳察其本末,至書于竹帛,同 之伯功,或誤後生,豈不暗乎?伯者,長也,白也,言其咸 建五長,功實明白。或曰:霸者,把也,駮也,言把持天子 政令,糾率同盟也。桓公問管仲:「吾何君也?」對曰:「狄困 于衛,復兵不救,須滅乃往,存之,仁不純為霸君也。蓋 三統者,天地人之始,道之大綱也,五行者,品物之宗 也。道以三興,德以五成,故三皇五帝,三王五伯。至道 不遠,三五復反,譬若循連鐶,順鼎耳,窮則反本,終則 復始也。」

《祀典篇》:《春秋左氏傳》曰:「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 孟獻子曰:『吾乃今而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農 事也。是故啟蟄而郊,郊而後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 不從也』。」周四月,今二月也,先農之時也。孝文帝二年 正月詔曰:「農者天下之本,其開籍田。朕躬帥耕,以給 宗廟粢盛。今民間名曰田官,古者使民如借,故曰籍 田。」先農

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偏敬,故封土以為社 而祀之,報功也。《春秋左氏傳》曰:「共工有子曰勾龍,佐 顓頊,能平九土,為后土」,故封為上公,祀以為社,非地 祇。社神

王充《論衡程材》篇:「夫五經,漢家之所立,儒生善政大 義皆出其中。董仲舒表《春秋》之義,稽合于律,無乖異 者。然則《春秋》,漢之經,孔子制作,垂遺干漢。論者徒尊 法家,不高《春秋》,是闇蔽也。《春秋》五經,義相關穿,既是 《春秋》,不大。」《五經》是不通也。《五經》以道為務,事不如 道,道行事立,無道不成。

《儒增篇》:「《儒書》言董仲舒讀《春秋》,專精一思,志不在他, 三年不窺園菜。」夫言不窺園菜,實也;言三年,增之也。 仲舒雖精,亦時解休。人之筋骨,非木非石,不能不解。 故張而不弛,文王不為;弛而不張,文王不行。一弛一 張,文王以為常。聖人材優,尚有弛張之時,仲舒材力 劣于聖,安能用精三年不休?

《藝增篇》:「『《春秋》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中,恒星不見, 星霣如雨』。《公羊傳》曰:『如雨者何?非雨也。非雨,則曷為 謂之如雨?不修《春秋》曰:『如雨,星不及地尺而復。君子 修之,星霣如雨』。不修《春秋》者,未修《春秋》時,《魯史記》曰: 『雨星不及地尺如復』。君子者,謂孔子也。孔子修之,星 霣如雨』。如雨者,如雨狀也。山氣為雲,上不及天,下而」 為雲雨星。星隕不及地,上復在天,故曰「如雨」,孔子正 言也。夫星霣或時至地,或時不能,尺丈之數難審也。 《史記》言尺,亦以太甚矣。夫地有樓臺山陵,安得言尺? 孔子言「如雨」,得其實矣。孔子作《春秋》,故正言「如雨。」如 孔子不作「不及地尺」之文,遂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