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焉已矣,而堂堂乎張也,且難與並為仁也。於此會而 通之,神而明之,仁其庶幾矣。

聖人仁愛天下,老安少懷之心,無日不貫徹流通於 斯民,曰:「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 《易》也。所以周流轍環,栖栖於魯、衛、宋、陳、齊蔡荊楚,不 遑寧處,如晨門荷蕢,楚狂沮溺,莫不識其心。不曰:「有 心哉!」「擊磬乎?」則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不曰:「是 知津矣!」則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故請討正名,欲往 公山佛肸之召,此其心蓋可識矣。其如當時君相不 獲一遇何?乃於魯於齊於衛,皆明日遂行。逮絕糧於 陳,遭桓魋於宋,叔孫武叔毁於朝,俾綏來動和之化, 雖三月而可,期年有成者,卒不得一試於邦家。乃欲 居夷浮海,道大莫容一至此極,故不得已有「歸與」之 歎。誾誾侃侃,回琴點瑟,日侍其側。洙泗之濱,卒以衍 道脈於無窮,孰非仁天下之心哉?噫!求仁者跡夫子 之素履,可以識仁矣。何也?夫子渾身一仁體,故以天 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萬世萬物為一體也。《大學》曰: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非孔子而誰?」苟有志於仁,而 不求仁于孔子之身,以為學習之準。乃守一見一說 以談仁之理,抑末矣。

問:「學以淑己,教以淑人,其理一也。學以求仁為宗,而 教之所施,何以見其仁愛之心?」曰:「不厭不倦,無行不 與,非仁而何?特因人異施,莫覺其立達之無方耳。如 賜因論學悟《詩》,商因論《詩》悟《禮》,均許其可與言《詩》是 與?其進者,仁之也。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一進一退,非仁之乎?師也過,商也不及而均,約之以」 中,非仁之乎?冉子之與過於惠,原憲之辭過於廉,而 均裁之以義,非仁之乎?不忮不求由也終身誦之,則 曰:「是道也何足以臧?」未嘗不進由也而求也無乃爾。 是過與?何嘗不退求哉?子貢方人曰:「夫我則不暇。」亦 退之也。狂者進取,乃曰:「吾與點也。」又因其進而進之 矣。他如小樊遲之稼圃矣,又示之以「大人之學,忍宰 予之短喪矣。又啟之以三年之懷,警晝寢,攻聚斂,戒 闕黨,進互鄉瑟,曉孺悲,杖叩原壤,無非此意。推而廣 之,凡問仁、問孝問政,同而答,則人人殊在當時;若各 因一時之事機,在後世實為不易之典,則,無非其仁 愛所寄也。」又問:「回之《約》,參之一,得非其一定之教乎?」 曰:「聖人變動不居,不」可為典要。蓋參也,省身實踐,懼 其滯於有也,故示之以一貫;而一唯之外,渾然內外 之都。忘回也,仰鑽瞻忽,懼其淪於無也,故誘之以博 約;而卓爾之餘,脫然隱顯之俱化。聖教造就人才,如 化工陶鎔品彙,莫測其所自,而仁愛實無窮焉。豈如 後人單提片言以立教,便謂之一、謂之約者所可倫 哉?夫子學不厭處,即是教不倦處,故「無行而不與。」二 三子者,是丘也。謂夫子有文、行、忠、信之四教則可,謂 其止此四教則不可;謂群賢所造有德、行、言、語、政、事、 文、學之四科則可,謂夫子設此四科以造就群賢則 不可。所以語上、語下雖不同,有教無類則一也。雖然, 主忠、信一言,則尤為聖門所喫緊。

孔門以顏子為最,故稱賢、稱好學,止歸諸顏子。及其 死曰「天喪予。」後人遂謂顏子絕德,非人所可幾。及追 稽其素,仁曰不違,樂曰「不改」,怒曰「不遷」,豈無怒哉?「過」 曰「不二」,豈無過哉?「空」曰「庶乎」,「屢空」豈空空哉?「犯」曰「不 較」,未嘗無犯也。「善」曰無伐,「勞」曰「無施」,亦自願其如此 也,豈顏子必不可學哉?且曰「顏子死,聖人之學不傳。」 及究其所以不傳者,則謂其墮體黜聰,心齋坐忘,人 莫能窺其窈冥恍惚之祕密也。然亦曷為不載諸二 十篇哉?嘗觀曾子稱其虛,止云實若虛,非至虛極之 謂也;稱其無,止云有若無,非宗無相之謂也。博文約 禮,欲罷而不能克己復禮,請事於視聽言動,何有於 「虛室生白」之謂哉?雖孔子「予欲無言」,特以儆子貢耳。 於回則曰:「語之不惰」,曰:「與言終日」,曰:「於吾言無所不 悅。」何為諄諄循循而回也拳拳服膺弗失哉?然則謂 顏子絕德不傳者,不求之《論語》,此聖人所以絕而不 傳哉?

孔門惟曾子得其宗,謂其唯一貫之傳也。但既得其 宗,宜如後人日逐語言,惟敷衍一貫可矣。所云「三省 吾身」,或在未唯之先,然臨終啟手啟足,又惟三貴之 叮嚀,何也?聽執燭童子之言而易簀,何異三省之密 乎?且當方唯於一呼之頃,未幾出答,門人即曰:「夫子 之道,忠恕而已矣。」又何為便異於一貫之語乎?然參 竟以魯得之,註云:「魯,鈍也。」故以椎魯視曾子矣。考《史 記》,孔子沒時,曾子年方二十七耳,則其唯一貫必在 數載之前,謂之遲鈍可乎?蓋參本篤實之人,觀其平 日自治誠切,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無時無處而非 慎獨之功,所以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無往非忠恕誠 實之所在,又何往而非慎獨一貫之旨哉。又豈如後 之傳宗旨者。言言必一貫云乎哉。

「仲尼發憤,顏子竭才,曾子死而後已。」此正是聖門學 脈所繫。後人不能希聖希賢,病正坐此。

「聖學之全」,固揭之首章矣。併玩「志道」、「據德」、「依仁」、「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