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1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七十八卷目錄

 論語部雜錄三

經籍典第二百七十八卷

論語部雜錄三

《圖書》編四海風俗美惡,一朝政治污隆,係大君所尚 何如?而創業之君,尤一代好尚之根源也。好尚不齊, 大略不過文質兩端已爾。雖曰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二者不可偏廢也。但無文之質不失其為質,無質之 文則不可以為文。故與其文有餘質不足,莫若文不 足而質有餘也。況質則渾朴,非人情所喜,故人君欲 敦篤儉約為天下先,猶日見其不足也。若文則侈靡 華麗,乃人情所爭好,不待倡導,祇日見其有餘矣。盍 自天地開闢以來,觀其變態之漸乎?洪荒之世,純乎 質也。帝王代更,風氣日開,耕稼興而飲茹毛血者不 復見矣,簠簋興而汙樽抔飲者不復見矣,書契興而 結繩紀事者不復見矣。由羲皇而唐、虞,而夏商,而成 周,吾見質之日趨於文,猶江河之日趨於海,雖欲挽 而止之,不可得也。何後儒因孔子謂「周監二代,郁郁 乎文哉」,遂有「周尚文」之說?因孔子謂殷因夏禮,周因 殷禮,遂以所因謂三綱五常所損益,謂忠、質、文三統, 即如夏建寅,商建子,周建丑,改時改月,已於春王正 月詳辨之矣。若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其果然哉?自 後世品題三代,猶可說也。謂「禹、湯、文、武有心以尚之」, 則非矣。何也?粉飾日增,謂能修上世之不足,而務求 前人之所未完,以為成功,而不知其不若使上世之 質未散,而前人之朴常在也。況世道愈趨愈下,雖后 代創業之主,未有不欲挽侈靡之習以還之渾厚者, 厥後每每以文而滅質也。三代君相皆聖人也,獨見 不及此,以各審所尚乎?桀為瓊宮瑤臺,紂作奇技淫 巧,俱以文彩靡麗,竭民脂膏,自取滅亡,乃謂忠之敝 愚,質之敝野,何指而云然也?《書》曰:「纘禹舊服,曰反商 政,政由舊。」亦未聞其救忠以質,救質以文也。即如武 王勝殷,未及下車封黃帝;堯舜後下車封王子墓,釋 箕子囚,表商容閭,凡此莫非崇尚忠厚質朴,豈假此 潤色太平,而濟其質之不及哉?可見「忠」、「質」、「文」迭尚,雖 載在《禮經》,不過因孔子贊周文郁郁,故牽合傅會之 耳。不然,孔子從周從其文也,先進之後,反欲從夏、商 野人之陋與武周尚文之辨,只此可以決之矣。周監二代 古今言道統者,堯以執中傳舜,孔以一貫傳曾,先聖 後聖,無間然也。欲求一貫之旨,盍求諸執中之傳乎? 子思子本家學作為《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 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 者,天下之達道也。」又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惟時。」時此未發之中,而大本立焉。則溥博淵泉、時措 時出莫非太,和之流行莫非此率性之道,而達之天 下,沛如矣。一即中也,中即未發也。虞廷孔門豈二道 哉?且《大學》乃曾子傳自孔門者也。明德親民,止至善 而要在知止,知止則定,靜安慮得,凡天下國家身心 意知物一以貫之矣。知止非即一貫執中之旨乎?所 以戒慎乎?「不睹不聞」,斯目善天下之色,耳善天下之 聲。天聰天明所自出也。敬信於不言不動斯言而世 為天下,法行而世為天下,則聲律身度所自來也。君 子多乎哉?不多也,無能而無不能也。吾有知乎哉?無 知也,無知而無不知也。《易》無思無為也,寂然不動,感 而遂通,天下之故也。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 此一貫也。故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此天之所以為 天也。「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聖人」,此一貫也。故曰:「於乎 不顯,文王之德之純」,此文王之所以為文也。天何言 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所以時行物生 者,亦何言之所能盡哉?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 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其所以同歸一致 者,亦何所容其思慮哉?故曰:「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 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也。」廣引 博証,所謂「一貫」,所謂執中,不可以會通而默識之哉! 或曰:「參唯一貫矣」,乃以忠恕盡夫子之道,果以近易 者曉門人歟?蓋道無遠近難易,而雜以有我之私者, 二之也。中心為忠,如心為恕,惟中心無為,渾然未發 之體,一切如心以行之,即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則人我一體,己私盡融,推之天下,何往不達,而道豈 有餘蘊哉?或又曰:「舜於執中之外,益之以危微、精一, 曾子一貫之外,易之以忠恕,何歟?」蓋道本中也,本一 也,然而無定在,無定名也。舜曾恐人求之幽深元遠, 故危微、精一、忠恕之言,無非欲人反求諸心,而近裏 著已,有所持循以為功也。若執言詮,則人人殊矣,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