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之所以亞回也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孔曰:

善人不但循舊跡,亦少創業,亦不能入聖人之奧室。

《孔說》非也。吾謂善人即聖人異名爾,豈不循舊跡而又不入聖人之室哉?蓋仲尼誨子張,言善人不可循跡而至於心室也。聖人心室,惟奧惟微,無形可觀,無跡可踐,非子張所能至爾。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孔曰:「論篤是。」

「口無擇言,君子是;身無擇行,《色莊》者不惡而嚴孔失其義。」 吾謂論者,討論也。篤,極也。是,此也。論極此聖人之道。因戒子張但學君子容色莊謹,即可以及乎君子矣。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 敢死?」 包曰:「言夫子在己無所敢死也。」

「死」 當為「先」 ,字之誤也。上文云「顏淵後」 ,下文云「回何敢先」 ,其義自明,無死理也。

《點爾》何如。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曰:「暮春,季春三月。」

「浴」 當為「沿」 ,字之誤也。《周》三月,夏之正月,安有浴之理哉。

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馬曰:「克己,約身也。」

孔曰:「復,返也。身能返禮,則為仁矣。」

「孔馬得其皮膚,未見其心焉。吾謂回問仁,仲尼答以禮」 ,蓋舉五常之二以明其端焉。故下文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又舉五常之四以終其義。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亦。可以弗畔矣夫。」

簡編重錯,《雍也篇》中已有「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可以弗畔矣夫」 ,今刪去此段可也。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夫達也者,質直 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馬曰:「謙退之。」

此與上篇「色莊者乎」 一義也,皆斥言子張質直莊謹,下於人則為達士矣。

子路第十三

冉有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 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馬曰:「政者,有所更匡正。」

「事」 者,凡行常事。我為大夫,雖不見用任,必當與聞之。

政者非更改之謂也,事者非謂常行事也。吾謂凡干典禮者則謂之政,政即常行焉則謂之「行」 ,行其常則謂之「人事。」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以為士矣?子曰:『宗族稱其孝焉, 鄉黨稱其悌焉』』。」 舊本「子曰行己有恥」,為上文簡編。

差失也

《孝悌》為百行之本,無以上之者。

曰:「敢問其次。」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 士矣。」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為次矣。」 孔曰:「有恥者,有所不為。」鄭曰:「硜。」

硜小人之貌也

硜硜,敢勇貌,非小人也。「小」 當為「之」 字。古文小與之相類,傳之誤也。上文既云「言必信,行必果」 ,豈小人為耶?當作「之人哉」 ,於義得矣。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即就戎兵也。

七年義不解。吾謂即戎者,衣裳之會,兵車之會,皆謂即戎矣。此是諸侯朝會於王,各修戎事之職。按《王制》云:「三年一聘,五年一朝。」 仲尼志在尊周,故言「五年可以即戎事朝天子。」 「七年」 者,字之誤,歟噫習之,可謂究極聖人之奧矣。先儒但以攻戰為即戎,殊不思仲尼教民尊周,謹朝聘所以警當世諸侯。舉七年而元年、「十一年」 ,從可知矣。

憲問第十四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曰:「雖君子猶未能備。」

「仁」 當為「備」 字之誤也。豈有君子而不仁者乎?既稱小人,又豈求其仁耶?吾謂君子才行或不備者有矣,小人求則未之有也。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孔曰:「為己履。」

「而行之」 ,為人徒能言之也。

為己者謂以身率天下也。「為人」 者謂假他人之學以檢其身也。《孔》云:「徒能言之,是不能行之。」 失其旨矣。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 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子貢慮門人不曉,仲尼言我無能焉,故云「自道」 ,以明有能也。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孔曰:「比。」

「《方人》也。」 不暇比方人。

不暇比方人者。其旨安在。吾謂義連。上文云。「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