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子自道者我無能」 ,此是比方君子之言也,惟子貢明之,故門人記「子貢方人」 四字。下文曰:「賢乎哉!」 善子貢能知我比方人耳。復云「不暇」 者,終自晦也。

子曰:「作者七人矣。」 包曰:「長沮、桀溺丈人石門荷蕢。」

儀封人。楚狂《接輿》。

包氏以上文連此七人,失其旨。吾謂別段,非謂上文避世事也。下文「子曰」 別起義端,作七人,非以隱避為作者明矣。避世本無為,作者本有為,顯非一義。

《齊》《魯記》言,無不脫舛,七人之數,固難條列,但明作者實非隱淪昭昭矣。

《原壤夷俟子》曰:「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扣其脛。

《馬》曰:「夷,踞。俟,待也。」 孔曰:「扣,擊也。」

古文「叩」 ,「扣」 文之誤也,當作指。為夷俟踞足,原不自知失禮,故仲尼既責其為賊,又指其足脛,使知夷踞之罪,非擊之明矣。

衛靈公第十五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 旅之事,未之學也。」 鄭曰:「本未立,不可教以末事。」

俎豆與軍旅,皆有本有末,何獨於問陳為末事也?鄭失其旨。吾謂仲尼因靈公問陳,遂譏其俎豆之小尚未習,安能講軍旅之大乎?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王曰:「君子固窮,而子路慍見。」

故謂之少於知德

此一句是簡編脫漏,當在「子路慍見」 下文一段為得。

子張問行。子曰:「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 於衡也,夫然後行。」 包曰:「衡,軛也。言思念忠信立則。」

常想見參,然在目前,在輿則倚車軛。

參,古「驂」 字。衡,橫木式也。子張問行,故仲尼喻以車乘立者,如御驂在目前。言人自忠信篤敬,坐立不忘於乘車之間。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鄭曰:「義以為質,謂操行也。孫出之謂言語。」

操行不獨義也,《禮》與信皆操行也。吾謂君子體質,先須存義,義然後禮,禮然後遜,遜然後信,有次序焉。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 夫。」 包曰:「有古之良史,有疑則闕之。有馬不調良,則」

借人乘習之

上句言己所不知,必闕之,不可假他人之言筆削也。譬如有馬不能自乘,而借他人乘之,非己所學耳。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孔曰:「貞,正也。諒,信也。君子正。」

其道不必小信

「諒」 當為「讓」 ,字誤也。上文云「當仁不讓於師」 ,仲尼慮弟子未曉,故復云「正而不讓」 ,謂仁人正直不讓於師耳。《孔說》加一小字為小信,妄就其義,失之矣。

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 孔

曰:「希」 ,少也。周幽王為犬戎所殺,平王東遷,諸侯自作禮樂,征伐事行,始於隱公,至昭公十世失政,死於乾侯。

此義見仲尼作《春秋》之本也。吾觀隱至昭十君,誠然矣,禮樂征伐,自作不出於天子,亦然矣。若稽諸《春秋》,吾疑十二公,引「十世」為證,非也。闕五字。其然乎?吾考隱公書「正月」者,言周雖下衰,諸侯稟朔,不可不書也。隱攝政,不書即位,言不預一公之數也。定書「即位」,繼體當為魯君。不書正月者,不稟朔也。稟朔由三桓強盛,不由公室也。政去公室,由自桓公至定公,為十世明矣。闕八字深哉先儒莫之知也。今驗《魯論》,因知《春秋》本末,惟季氏篇章,學者三復其義。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孔曰:「季文子初得政,至」

《桓子》五世為家臣陽虎所囚。

季孫行父自僖公時得魯政,至平子意如,逐昭公於乾侯,終季孫斯,定公八年為陽虎所伐。桓子即季孫斯也。仲尼既言「諸侯十世」 ,又言「大夫五世」 者,斥魯君臣皆失道也。

「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馬曰陽虎為季氏家。

臣《至虎》,三世出奔。

定公九年,陽虎以蔥靈逃奔宋,遂奔于晉。至哀公二年,陽虎猶見于《左傳》。蓋仲尼自定、哀之際,三桓與魯皆衰,故《春秋》止于「麟」 ,厥旨深矣。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 鄭曰:「魯自東門襄仲。」

「立宣公子」 ,是政在大夫,至定公五世矣。

此重言定公時事也。上文「十世、五世、三世希不失」 者,蓋泛言之耳。此云「祿去公室五世」 ,及下文云「政逮于大夫四世」 ,皆指實事言也。

陽貨第十七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