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孔子歷試而不用,慨然而歎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從我者其由歟!」此非孔子之誠言,蓋其一時之歎云 爾。子路聞之而喜。子路亦豈誠欲入海者耶?亦喜孔 子之知其勇耳。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蓋曰: 無所取材,以為是桴也。亦戲之云爾。雖聖人,其與人 言,亦未免有戲也。

令尹子文,孔子以忠許之,而不與其仁;陳文子,孔子 以清許之,而不與其仁。此二人者,皆《春秋》之賢大夫 也,而孔子皆不以仁許之。殷之三仁,孤竹君之二子, 至於近世,惟齊管仲然後以仁許之。故冉有、子路之 政事,公西華之應對,與子文之忠,文子之清,一也。臧 文仲,魯之君子也,其言行載於魯,而孔子少之,曰:「臧 文仲,不仁者三,不智者三。」孔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 矣。夫君子而不仁,則臧文仲之類歟!」

孔子居魯,陽貨欲見而不往。陽貨時其亡也,而饋之 豚;孔子亦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與孔子三言, 孔子答之無違。孔子豈順陽貨者哉?不與之較耳。孟 子曰:「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夫先之而必答,禮之 而必報,孔子亦有不得已矣。」

「泰伯以國授王季,逃之荊蠻,天下知王季文武之賢, 而不知泰伯之德所以成之者遠矣。故曰:泰伯其可 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子瞻曰: 「泰伯斷髮文身,示不可用,使民無得而稱之。有讓國 之實而無其名,故亂不作。彼宋宣、魯隱,皆存其實而 取其名者也,是以宋魯皆被其禍。」予以為不然。人患 不誠,誠無爭心,苟非豺狼,孰不順之?魯之禍始於攝, 而宋之禍成於好戰,皆非讓之過也。漢東海王疆以 天下授顯宗,唐宋王成器以天下讓元宗,兄弟終身 無間言焉,豈亦斷髮文身乎?子貢曰:「泰伯端委以治, 吳仲雍繼之,斷髮文身。」孰謂泰伯斷髮文身,示不可 用者?太史公以意言之耳。

子曰:「三年學,不志於穀,不易得也。穀,善也。善之成而 可用,如穀苗之實而可食也。盡其心力於學,三年而 不見其成功者,世無有也。」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 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婦人者,太姒也。 然則武王蓋臣其母乎?古者婦人既嫁從夫,夫死從 子,故《春秋》書魯僖公之母曰: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 襚。太姒雖母以九人,故謂之臣可也。

或問子西。「子曰:彼哉!彼哉!鄭公孫夏無足言者」,蓋非 所問也。楚令尹子西相昭王,楚以復國,而孔子非之, 何也?昭王欲用孔子,子西知孔子之賢,而疑其不利 楚國,使聖人之功不見于世,所以深疾之也。世之不 知孔子者眾矣,孔子未嘗疾之,疾其知我而疑我爾。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云云。子為魯大夫,鄰 「國有弒君之禍,而恬不以為言,則是許之也。哀公、三 桓之不足與有立也,孔子既知之矣,知而猶告,以為 雖無益於今日,而君臣之義猶有儆於後世也。」子瞻 曰:「哀公患三桓之偪,常欲以越伐魯而去之。以越伐 魯,豈若從孔子而伐齊?既克田氏,則魯公室自張,三 桓將不治而自服,此孔子之志也。」予以為不然。古之 君子,將有立於世,必先擇其君。齊桓雖中主,然其所 以任管仲者,世無有也,然後九合之功可得而成。今 哀公之妄,非可以望桓公也,使孔子誠克田氏而返, 將誰與保其功?然則孔子之憂,顧在克齊之後,此則 孔子之所不為也。

孔子以禮樂遊於諸侯,世知其篤學而已,不知其他。 《犁彌》謂齊景公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 劫魯侯,必得志焉。」衛靈公之所以待孔子者,始亦至 矣,然其所以知之者,猶犁彌也。久而厭之,將傲之以 其所不知,蓋問陳焉。孔子知其決不用也,故明日遂 行。使誠用之,雖及軍旅之事可也。

道之大,充塞天地,贍足萬物,誠得其人而用之,無所 不至也。苟非其人,道雖存,七尺之軀有不能充矣,而 況其餘乎?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此里巷之鄙夫,直情而恣行者 也,而孔子何難焉?蓋知不義之可惡,而欲以小惠徼 譽於世,世必以是取之,此孔子之所難也。

古之教人必以學,學必教之以道。道有上下。其形而 上者,道也;其形而下者,器也。君子上達,知其道也;小 人下達,得其器也。上達者,不私於我,不役於物,故曰: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者,知義之不可犯,禮之不可 過,故曰:「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有道者不知貧富之異,貧而無怨,富而無驕,一也。然 而饑寒切於身而心不動,非忘身者不能。故曰:「貧而 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弟子,孝弟忠信,汎愛親仁,皆其質也。有其質矣,而無 學以文之者,皆未免於有過也,故曰:「好仁不好學,其 蔽也愚」云云。此六者皆美質也,而無學以文之,則其 病至此。故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 之好學也。質如孔子而不知學,皆六蔽之所害,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