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鯀之惡,曰「俟三年而後改」,可乎?不可也。凡為人子者, 幸而伯禹、武王為其父,無改也,雖過三年,忍改之乎? 不幸而瞽、鯀為其父者,雖生焉猶將正之,死可以遂 而不改乎?文王生而事紂,其死也,武王不待畢喪而 伐之,敢曰不孝乎?至公之道也。魯隱讓桓,欲成父志, 身終以弒,《春秋》譏之,可曰孝乎?私其私者也。故曰:「凡 子之事親者,盡其心焉爾。心貴正,正則不敢私。其所 私者,大孝之道也。」曰:「然則言者非乎?」曰:「夫子死,門弟 子記其言。門弟子死而書傳,出乎人家之壁中者,果 盡夫子之云乎哉?」

《夫子罕言利命仁論》
前人

昔明王不興而宗周衰,斯文未喪而仲尼出,修敗起 廢而變於道,扶衰救弊而反於正。至如探造化之本, 研幾深之慮,以窮乎天下之至精;立道德之防,張禮 樂之致,以達乎人情之大竇。故《易》言天地之變,吾得 以辭而繫;《詩》厚風化之本,吾得以序而刪;《禮樂》備三 代之英,吾得以定而正;《春秋》立一王之法,吾得以約 而修。其為教也,所以發明帝王之大猷,推見天人之 至隱。道有機而不得祕,神有密而不得藏,曉乎人倫, 明乎耳目,如此而詳備也。然獨以「利命仁」而罕言其 旨,何哉?請試言之。夫利命、仁之為道也,淵深而難詳。 若乃誘生民以至教,周萬物而不遺,草木賁殖而不 知所以遂其性,跂喙行息而不知所「以達其樂。物性 莫不欲茂,則薰之以太和;人情莫不欲壽,則濟之以 不夭。滯者導之使達,蒙者開之使明,衣被群生,贍足 萬類,此上之利,下及於物,聖人達之以和於義」也。則 利之為道,豈不大哉!函五行之秀氣,兼二儀之肖貌, 稟爾至命,得之自天。厥生而靜謂之性,觸物而動感 其欲。判而為賢愚,誘「而為善惡。賢愚所以異貴賤,善 惡所以定吉凶貧富窮達,死生夭壽,賦分而有定,循 環而無端。聖人達之,內照乎神明;小人逆之,外滅於 天理,則命之為義,豈不達哉!又若兼百行以全羙,居 五常而稱首。愛人及物,力行而能近。守而行之,一日 由乎復禮;推而引之,天下稱乎達道,則仁之為理,豈 不盛」哉!噫!三者之說,誠皆聖人之深達,非難言之也。 《易》曰:「乾以美利利天下。」又曰:「利者義之和」;《中庸》曰:「天 命之謂性。」又曰:「君子居易以俟命。」《繫辭》曰:「樂天知命 故不憂」;《禮記》曰:「仁者天下之表。」又曰:「仁者右也,道者 左也。」酌是而論,則非不言也。然罕言及者,得非以利 命?仁之為道,微而奧,博而遠,賢者誠而明之,不暇言 之道也。愚者鮮能及之,雖言之弗可曉也。故曰:「中人 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語上。」又曰「仁則吾不 知」者,舉一可知也。子貢以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 可得而聞者,誠在是乎?然則利命、仁之罕言,由此而 見矣。謹論。

《駟不及舌說》
前人

俗云:「一言出口,駟馬難追。」《論語》所謂「駟不及舌」也。若 較其理,即俗諺為是。然則泥古之士,學者患之也。

《為君難論上》
前人

《語》曰:「為君難者孰難哉?蓋莫難於用人。夫用人之術, 任之必專,信之必篤,然後能盡其材而可以共成其 事。及其失也,任之欲專則不復謀於人而拒絕群議, 是欲盡一人之用而先失眾人之心也。信之欲篤則 一切不疑而果於必行是不審事之可否,不計功之 成敗也。」夫違眾舉事,又不審計而輕發其百舉百失 而及于禍敗,此理之宜然也。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 情成是而敗非,則又從而贊之,以其違眾為獨見之 明,以其拒諫為「不惑群論」,以其偏信而輕發為決于 能斷。使後世人君慕此三者以自期,至其信用一失 而及於禍敗,則雖悔而不可及,此甚可歎也。前世為 人君者,力拒群議,專信一人而不能「早悟,以及於禍 敗者多矣,不可以遍舉,請試舉其一二。昔秦苻堅,地 大兵強,有眾九十六萬,號稱百萬,蔑視東晉,指為一 隅,謂可直以氣吞之耳。然而舉國之人,皆言晉不可 伐,更進互說者,不可勝數。其所陳天時人事,堅隨以 強辯折之,忠言讜論,皆沮屈而去,如王猛、苻融老成 之言也」,不聽。太子宏少子詵,至親之言也,不聽。沙門 道安,堅平生所信重者也,數為之言,不聽;惟聽信一 將軍慕容垂者。垂之言曰:「陛下內斷神謀足矣,不煩 廣訪朝臣,以亂聖慮。」堅太喜,曰:「與吾共定天下者,惟 卿爾。」於是決意不疑,遂大舉南伐。兵至壽春,晉以數 千人擊之,大敗而歸。北至洛陽,九十六萬兵,亡其八 十六萬堅,自此兵威沮喪,不能復振,遂至於亂亡。近 五代時,後唐清泰,帝患晉祖之鎮太原也,地近契丹, 恃兵跋扈,議欲徙之於鄆州,舉朝之士皆諫以為未 可,帝意必欲徙之,夜召常所與謀樞密直學士薛文 遇問之,以決可否,文遇對曰:「臣聞作舍道邊,三年不 成,此事斷在陛下,何必更問群臣。」帝大喜曰:「術者言 我今年當得一賢佐助我中興,卿其是乎!」即時命學 士草制,徙晉祖於鄆州。明旦宣麻,在廷之臣皆失色。 後六日而晉祖反。書至清泰,帝憂懼不知所為,謂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