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7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歷攷聖賢之意,蓋欲使學 者于此二端兼致其力,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 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是知嘗在先,而行未 嘗不隨之也。知有精「粗,必由粗以至精;行有始終,必 自始以及終。內外交正,本末不遺,條理如此,而後可 以言無弊。然則聲氣容色之間,洒掃應對進退之事, 乃致知力行之原也,其可舍是而他求乎?」顧栻何足 以與明斯道?輒因《河南餘論》,推以己見,輯《論語說》,為 同志者切磋之資,而又以此序冠于篇首焉。乾道九 年五月壬辰朔,廣漢張栻序

宋朱熹論語要義 卷

按熹自序魯論語二十篇古論語二十一篇分堯曰下章子張問別一篇魯共王毀孔子舊宅得之齊論語二十二篇有問王知道二篇魏何晏等集漢魏諸儒之說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

之註。本朝至道、咸平間,又命翰林學士邢昺等取皇 甫偘《疏》約而修之,以為《正義》。其于章句、訓詁、名器、事 物之際詳矣。熙寧中,神祖垂意經術,始制學官以幸 學者,而時相父子逞其私智,盡廢先儒之說,妄意穿 鑿,以利誘天下之人而塗其耳目。一時文章豪傑之 士,蓋有知其是非而傲然不為之下者。顧其所以為 說,又未能卓然不叛于道,學者趨之,是猶舍夷貉而 適戎蠻也。當此之時,河南二程先生獨得孟子以來 不傳之學于遺經,其所以教人者,亦必以是為務,然 其所以言之者,則異乎人之言之矣。熹年十三四,時 受其說于先君,未通大義,而先君棄諸孤,中間歷訪 師友,以為未足,於是遍求古今諸儒「之說,合而編之。 誦習既久,益以迷眩。晚親有道,竊有所聞,然後知其 穿鑿支離者,固無足取。至於其餘,或引據精密,或解 析通明,非無一辭一句之可觀,顧其於聖人之微意, 則非程氏之傳矣。隆興改元,屏居無事,與同志一二 人從事於此,慨然發憤,盡刪餘說及其門人朋友數 家之說,補緝訂正,以」為一書,目之曰《論語要義》。蓋以 為學者之讀是書,其文義名物之詳,當求之注疏,有 不可略者。若其《要義》,則於此其庶幾焉。學者苐熟讀 而深思之,優游涵泳,久而不舍,必將有以自得於此 本既立矣,諸家之說有不可廢者,徐取而觀之,則其 支離詭譎、亂經害性之說,與夫近世「出入離遁」似是 而非之辨,皆不能為吾病。嗚呼!聖人之意,其可以言 傳者具於是矣。其不可以言傳者亦豈外乎是哉?深 造而自得之,特在夫學者加之意而已矣。因取凡要 義名氏大概具列如左,而序其意云。

朱熹論語訓蒙口義 卷

按熹自序予既序次論語要義以備覽觀暇日又為兒輩讀之大抵諸老先生之為說本非為童子設也故其訓詁略而義理詳初學者讀之經之文句未能

自通。又當遍誦諸說,問其指意,茫然迷眩,殆非《啟蒙》 之要。因為刪錄,以成此編。本之《注疏》,以通其訓詁,參 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後會之于諸老先生之說,以 發其精微。一句之義,係之本句之下;一章之指,列之 本章之左。又以平生所聞于師友而得于心思者,間 附見一二條焉。本末精粗,大小詳略,無或敢偏廢也。 然本其所以作,取便于童子之習而已,故名之曰《訓 蒙口義》,蓋將藏之家塾,俾兒輩學焉,非敢為他人發 也。嗚呼!小子來前,予幼獲承父師之訓,從事于此二 十餘年,材資不敏,未能有得。今乃妄意採掇先儒,有 所取捨,度德量力,夫豈所宜然?施之汝曹,取其易曉, 本非述作,以是庶幾其可幸無罪焉爾。夫其訓釋之 詳且明也,日講焉則無不通矣;義理之精而約也,日 誦焉則無不識矣。通者已知而時習,識者未解而勿 忘。予之始學亦若是而已矣。嗚呼,小子其懋敬之哉! 汲汲焉而無欲速也,循循然而無敢惰也,毋牽于俗 學而絕之以為迂且淡也;毋惑于異端而躐之以為 近且卑也。聖人之言,大中至正之極,而萬世之標準 也。古之學者,其始即此以為學,其卒非離此而為道。 窮理盡性,修身齊家,推而及人,內外一致,蓋取諸此 而無所不備,亦終吾身而已矣。舍是而他求,夫豈無 可觀者?然致遠恐泥,昔者吾幾陷焉。今裁自脫,故不 願汝曹之為之也。嗚呼!小子其懋戒之哉!

蔡節論語集說 卷

按節進論語集說表曰臣節言臣五月十一日具奏乞投進所編論語集說奉聖旨許令投進者伏以求知行之實誠莫切于魯論加講習之功端有裨于聖

學;喜數年之編集,幸一旦之際逢。竊惟洙泗垂訓之 書,莫非帝王傳道之要。存心為大,主敬以勝百邪;克 己實難,為仁以該眾善。能博文而約禮,復篤志而近 思。視明聽聰,截然天理人欲之辨;直舉枉錯,判乎君 子小人之分。思君位之至艱,畏天命之不易。欲如北 辰之眾,共當正南面以篤恭,權不至于下移。禮樂征 「伐之自出,俗必期于丕變。德禮刑政之並行,常念四 海之困窮,用躋群生于富庶。寧菲衣而菲食,庶足國 以足民。」放鄭聲,遠佞人,邦政以立。舉逸民。繼絕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