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1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神享之,是天受之也;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 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 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 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 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 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 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 也,非天與也。」《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此之謂也。」吾謂此一章似長江巨浸,瀰漫無際,而渾 浩回轉,不可名狀。又如萬章曰:「百里奚自鬻於秦,養 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孟子曰「否,不 然也,好事者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晉人以垂棘之 璧與屈產之乘,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百里奚 不諫。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 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為污也,可謂智乎?不可諫而 不諫,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將亡而先去之,不可謂 不智也。時舉於秦,知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 謂不智乎?相秦而顯其君於天下,可傳於後世,不賢 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鄉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 者為之乎?」吾謂此一章似布泉懸水,下注萬仞,怒沫 狂瀾,乍起乍伏,澒洞洶湧,而觀者竦然。蓋此二章文 字,曲折萬變,而首尾渾成,理致詳盡如此。此《孟子》之 妙處,而學者不論,予故表而出之。恐亦後學者之所 宜聞也耶。

齊宣王伐燕,見於《孟子》,而《史記》無其事。《齊世家》惟湣 王時伐宋,亦不言伐燕也。《燕世家》乃云:燕王噲立三 年,聽蘇代言,以國讓相。子之國大亂。將軍市被與太 子平謀,將攻子之,不克。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市 被死以徇。搆難數月,死者數萬。眾人恫怨,百姓離志。 孟軻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王因 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眾以伐燕。燕君噲死, 齊大勝。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 昭王。此與沈同問答事同,此伐燕乃湣王也。燕王噲 之立,當湣王之四年,噲亡而昭王立。昭王二十八年, 燕與秦、楚、三晉、五國共擊齊,燕獨入至臨淄,取其寶 器,湣王謀走莒,此則《孟子》所謂「諸侯多謀,救燕伐寡 人者也」,皆湣王時事。孟子游齊、梁,當知其詳。其自著 書,不知緣何誤為宣王?退之曰:軻之書非軻自著,其 徒相與記所言焉耳。意其以此故誤耳。

《西溪叢語》:「孟子言去齊,接淅而行。」淅,漬米也。「接」字殊 無理。許慎《說文》引《孟子》「『去齊,境淅而行』。境音其兩切, 漉乾漬米,言不待炊而行也。」《異聞集》:「李吉甫銘曰:『孟 子去齊而境淅』。」唐本作「境」字。

伊尹負鼎干湯。《莊子》,成元英疏云:「負玉鼎以干湯。」劉 孝標《山栖志》云:「故有忽白璧而樂垂綸,負五鼎而要 卿相。」《楚辭·天問》云:「緣鵠飾玉,后帝是饗。」王逸云:「后帝, 謂殷湯也。言伊尹始仕,因緣烹鵠鳥之羹,脩玉鼎以 干事湯,湯賢之,遂以為相。」獨《孟子》以為不然也。 孟子曰:「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 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趙岐注云: 「未可與言而強與之言,欲以言取之也,是失言也。知 賢人可與言,反欲以不言取之,是失人也。」章指注云: 「取人不失其臧否。」孫奭《音義》曰:今按古本及諸書並 無此餂字。郭璞《方言》注云:音忝,謂挑取物也。其字從 金,今其字從食,與《方言》不同,蓋傳寫誤也。本亦作餂, 音奴兼反。按《玉篇》食字部有餂字,注:音達兼反,古甜 字。然字書非無此字,第于《孟子》言餂之義不合耳。今 以《孟子》之文考餂之義,則趙岐以餂訓取,是也。當如 郭氏《方言》,其字從金為銛。據《玉篇》《廣韻》,餂音他點反, 取也。其義與《孟子》文合。《廣韻》,上聲餂音忝,平聲又有 銛字,音纖,訓曰利也。許氏《說文》以銛為臿屬,乃音纖 者,其義與音忝者不同,各從其義也。孫奭曰:「本亦作 餂,音奴兼切。」此別本《孟子》也。古之經書皆別本,其用 字多異同。《廣韻》又餂音黏,食麥粥也。于《孟子》之文愈 不合,蓋別本《孟子》,誤譌尤甚。 《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元澤引《古孟子》云:「盡信 書不如無為書。」書安可無也?學者慎所取而已。不知 慎所取。則不如勿學而已矣。

許氏《說文》:恝,音呼介切,忽也。引《孟子》:「孝子之心,不若 是恝。」今所傳《孟子》曰:「為不若是恝。」趙岐注云:「恝,無愁 貌。」公明高以為孝子不得意於父母,自當愁怨,豈可 恝恝然無憂哉?許氏《說文》用古文纂集成之,引用「恝」 字,恐為正也。

《聞見後錄》。昔楊氏為我過於義,墨氏「兼愛過於仁。」仁 義之過,孟子尚誅之不少貸。同時有莊子者,著書自 堯舜以下,無一不毀,毀孔子尤甚。《詩》書禮樂刑名度 數,舉以為可廢。其叛道害教,非楊、墨二氏比也。莊子 蒙人,孟子鄒人,其地相屬,各如不聞。如無其人,何哉? 惟善學者能辨之。若曰莊子真詆孔子者,則非止不 知《莊子》,亦不知《孟子》矣。

孔子曰:「君君臣臣,君不君,臣不臣,理也。」孟子則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