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 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 天下平。」夫自天下逆推本于格物,是格物乃其本始 用功之要也。又自格物,順循其效于天下。是物格乃 其本始致效之原也。《經》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物格 者,其本始之謂乎!宋臣彭龜年曰:「《大學》之書,其節雖 繁而道甚要,格致而己。」張栻答曰:「自誠正以至治平, 固無非格致事也。」伏睹我太祖高皇帝諭侍臣曰:「《大 學》一書,其要在修身。」而《大學》古本以修身釋格致,曰: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經文兩推,天下、國、家、身、心、 意皆歸其要于格物,則聖祖蓋深契乎古本《大學》之 要矣乎?由是言之,聖人之學,通在於格物矣。故曰:「有 總結之義焉。」凡意之事,則誠意之類舉之矣;凡心之 事,則正心之類舉之矣;凡身之事,則修身之類舉之 矣;凡身之事,則齊家之類舉之矣;凡國之事,則治國 之類舉之矣;凡天下之事,則平天下之類舉之矣;輯 事以從其類,取義以暢其情,故曰:「有疏解之義焉。」列 「誠意」,所以示人于意焉,格之也;列「正心」,所以示人于 心焉,格之也;列「修身」,所以示人于身焉,格之也;列「齊 家」,所以示人于家焉,格之也;列「治國」,所以示人于國 焉,格之也;列平天下,所以示人干天下焉,格之也意, 身心之于家國天下之事,非二也,一以貫之也。故《大 學》于誠意曰「好惡」,曰「慎獨」,于正心曰「忿懥」,曰憂患,曰 恐懼,曰「好樂」,于修身曰「辟」,曰好惡,于齊治曰「孝弟慈」, 曰「心誠求」曰「恕」,于治平曰「絜矩」,曰「辟」,曰好惡,曰「忠信」, 曰仁義,皆以其心言之也,而通之于各條,因事以明 其理,因理而會諸心,通一無二,故曰「有貫穿之義焉。」 是故君子之學,讀誠意之事,則感其意之理;讀正心 之事,則感其心之理;讀修身之事,則感其身之理;讀 齊家之事,則感其家之理;讀治國之事,則感其國之 理;讀平天下之事,則感其天下之理。理也者,吾之良 知也,學之者所以覺其良知也。知也,存之又存,存存 而不息,由「一念而達之,萬事皆行也。故曰『有感悟之 義焉。是故讀斯《通》者,意心身家國天下之理皆備于 我矣。故君得之以成其仁,臣得之以成其敬,學者得 之以成其德,家國天下之民得之以會極而歸極,是 故聖人之學無餘蘊矣』。」或曰:「諸通無格致者,何也?」臣 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無非格致 之地也,夫復何贅焉?」或又曰:「夫格致而不及於天下 萬物者,何也?」臣曰:「意、心、身、家、國、天下一貫,聖門切問 近思之學也。然而天下萬物同體無外矣,雖位育配 天可也,何別高遠之求哉?」疑曰:真德秀之《衍義》,丘濬 之補具矣,而乃又有《格物通》者,何居?臣應之曰:「孔門 一本無二之指,臣幸得之于正」經,證之于諸儒,仰藉 于我皇祖之訓者,上下十餘年,而思欲效其愚見者 久矣。乃今伏聞「聖明四年七月初四日詔,令文臣撮 經書史鑑有關帝王德政之要者,直解進覽。」臣實欣 慶聖學日升,務求典要。竊念臣亦舊沗詞臣講官也, 心在皇室,忠切勸學,故不揣疏愚,遠自伏羲二帝、三 王與夫諸儒之格言,近至我祖宗列聖之謨烈,章采 而節釋之,不詭于《衍義》與補,而或少有發明,容為一 助焉,庶或上裨聖明進德修業合一之要領。且《明經》 文直以格物為諸條之統會樞紐也。有隨事體認之 實,合孔門「求仁一貫」之指。夫聖人之學,體用一原,本 末一致,知行並進者也。此臣《格物通》之所以作也。

魏校大學指歸一卷

按王廷序嘉靖壬寅夏莊渠魏先生大學指歸成先生屬廷為之序序曰古人之學心學也外心而言學者非也故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明此之謂明德推

此之謂親民,止此之謂至善。堯、舜、禹、湯、文、武所以能 致唐、虞、三代之治者,于此耳。後世大道既隱,學術分 裂,世之言學者,學其所學,而非古人之所謂學矣。夫 學戾古人,則無真儒,無真儒則無善治矣。先生夙契 先聖之旨,憫學者之寖失其初也,乃直探本原,揭示 標準。凡數脫槀,始克成編,名曰《指歸》。其詞質,其旨遠, 其文簡,觀此而于古人之學思過半矣。或曰:「《大學》一 書,朱子為之章句,今天下已家傳人誦而指歸者何?」 夫道本無言,而有言者憂學之不明也。章句析其義, 指歸一其趨,蓋有相發明而不相悖者,是烏能已于 言哉!書總一卷,其篇次從《古文,考異》,亦附見云。

穆孔暉大學千慮一卷

按孔暉跋孔暉自去年夏病甚不能言默然坐臥靜中不覺舊日所得義理發于思慮蓋心無所用不能動履誠難遣也每思大學腹稿成輒起而筆之然眼

花不能自校,令男《符書》而考証焉。

王漸逵大學義略一卷

按漸逵自序大學之旨首之以明德親民相並而行焉何也曰此聖賢廣大精微之學合內外而一之者也是故天下之大物我而已矣吾性之德體物我而

已矣。「物我合體存乎學」,此學之所以為大也。至善者, 吾心中正之則也。在心為明德,在事為至善,合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