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八十三卷目錄

 中庸部彙考一

  周總一則

  梁武帝天監一則 大同一則

  宋真宗景德一則 仁宗天聖一則 景祐一則 皇祐一則 高宗紹興三則 孝宗淳

  熙一則 淳祐一則 度宗咸淳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仁宗皇慶一則

 中庸部彙考二

  宋呂大臨中庸解胡宏序

  呂大臨中庸後解自序

  晁說之中庸傳自跋

  楊時中庸義自序 陳亮序

  石𡼖中庸集解朱熹序 張栻跋

  朱熹中庸章句自序

  朱熹中庸集解自序

  朱熹中庸輯略唐順之序

  黎立武中庸指歸趙秉文序

  黎立武中庸分章自序

  王柏訂古中庸自跋

  元劉惟思中庸簡明傳吳澂序

  陳櫟中庸口義自序

  明朱升中庸旁注自跋

  張洪中庸講義自序

  楊守陳中庸私抄自序

  湛若水中庸測自序

  夏良勝中庸衍義自序

  施儒中庸臆說徐獻忠序

  王漸逵中庸義略自序

  管志道中庸訂義自序

  周從龍中庸發覆編陳懿典序

經籍典第二百八十三卷

中庸部彙考一

周孔子孫子思作《中庸》四十九篇,今為三十三章。 按《史記周本紀》不載。 按《孔叢子居衛》篇:「子思年十 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焉。朔曰:『《尚書》虞夏數 四篇,善也。下此以訖於秦,費效堯舜之言耳,殊不如 也』。子思答曰:『事變有極,正自當爾。假令周公、堯舜不 更,時異處,其書同矣』。樂朔曰:『凡書之作,欲以喻民也, 簡易為上,而乃故作難知之辭,不亦繁乎』?」子思曰:「《書》 之意兼復深粵,訓詁成義,古人所以為典雅也。」曰:「『昔 魯《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為知者傳,苟 非其人,道不傳矣』。今君何似之甚也?」樂朔不悅而退, 曰:「孺子辱吾。」其徒曰:「魯雖以宋為舊,然世有讎焉,請 攻之。」遂圍子思。宋君聞之,不待駕而救子思子思既 免曰:「文王困於羑里作《周易》祖君屈於陳蔡作《春秋》 吾困於宋可無作乎!」於是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 《公儀篇》穆公謂子思曰:「子之書所記夫子之言或者 以謂子之辭」子思曰:「臣所記臣祖之言或親聞之者 有聞之於人者雖非正其辭然猶不失其意焉。且君 之所疑者何」公曰:「於事無非」子思曰:無非,所以得臣 祖之意也。就如君言以為臣之辭,臣之辭無非,則亦 所宜貴矣。事既不然,又何疑焉?

按:朱子書《中庸》後,右《中庸》一篇,三十三篇。其首章,子 思推本先聖所傳之意以立意,蓋一篇之體要,而其 下十章,則引先聖之所嘗言者以明之也。

以情性言,曰「中和」 ,以德行言,曰《中庸》,其實一也。

至十二章,又子思之言,而其下八章,復以先聖之言 明之也。

十二章,明道之體用。下章庸言庸行,夫婦所知所能也。君子之道,鬼神之德,大舜、文、武、周公之事,孔子之言,則有聖人所不知不能者矣。道之為用,其費如此,然其體之微妙,則非知道者孰能窺之?此所以明費而隱之義也。第二十章,據《家語》,本一時之言,今諸家分為五六者非是。然《家語》之文,語勢未終,疑亦脫「博學之」 以下,今通補為一章。

《二十一章》以下至於卒章,則又皆子思之言,反復推 說,互相發明,以盡所傳之意者也。

二十一章,承上章,總言天道、人道之別。二十二章言《天道》;二十三章言人道;二十四章又言《天道》;二十五章,又言《人道》;二十八。二十九章承上章為下、居上而言,亦人道。三十章復言天道;三十一。三十二章承上章小德、大德而言,亦天道。卒章反言下學之始,以示入德之方,而遂極言其所至具性命、道教、費隱、誠明之妙以終。一篇之意,自人而入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