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謁孔子,行釋菜禮,以顏淵、曾參、孔伋、孟軻配享,顓孫 師升十哲,邵雍、司馬光升列從祀,雍封新安伯,禮部 尚書陳宗禮、國子祭酒陳宜中賜紫章服。」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定國子學制讀書必先中庸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至元二十四年, 立國子學而定其制,凡讀書必先《孝經》、小學、《論語》《孟 子》、大學、《中庸》,次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博士助教 親授句讀、音訓、正、錄、伴讀以次傳習之,講說則依所 讀之序。」

仁宗皇慶二年十一月詔於中庸內出題用朱氏集註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皇慶二年,詔定 考試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場經問五條,《大學》《論語》 《孟子》《中庸》內設問,用朱子《章句集註》。漢人南人,第一 場明經經疑二問,《大學》《論語》《中庸》《孟子》內出題,並用 朱氏《集註》,後以己意結之。

中庸部彙考二

《宋呂大臨中庸解一卷》

按胡宏序靖康元年河南門人河東侯仲良師聖自三川避亂來荊州某兄弟得從之遊議論聖學必以中庸為至有張燾者㩦所藏明道先生中庸解以示

之。師聖笑曰:「何《傳》之誤?此呂與叔晚年所為也。」燾亦 笑曰:「燾得之江濤家,其子弟云然。」按河南夫子,侯氏 之甥,而師聖又夫子猶子人也。師聖少孤,養于夫子 家,至于成立,兩夫子之屬纊皆在其左右,其從夫子 最久,而知夫子文章為最詳。其為人守道義,重然諾, 不妄可信。後十年,某兄弟奉親,南止衡山大梁向沈, 又出所傳《明道先生解》,有瑩中陳公所記,亦云此書 得之濤。某反覆究觀,詞氣大類橫渠《正蒙書》,而與叔 乃橫渠門人之肖者。徵往日師聖之言,信以今日己 之所見,此書與叔所著,無可疑明甚。惜乎瑩中不知 其詳,而有疑于行狀所載,皆未之及。雖然,道一而已 言之,是雖陽虎之言,孟軻氏猶有取焉,況與叔亦遊 河南之門,大本不異者乎?尊信誦習,不敢須臾忘,勇 哉!瑩中之志,某雖愚,請從而後。

《呂大臨中庸後解一卷》

按大臨自序中庸之書學者所以進德之要本末具備矣既以淺陋之學為諸君道之抑又有所以告諸君者古者憲老而不乞言憲者儀型其德而已無所

事干問也。其次則有問有答,問答之間,然猶不憤則 不啟,不悱則不發。又其次,有講有聽。講者不待問也, 聽者不至問也。學至於有講有聽,則師益勤而道益 輕,學者之功益不進矣。又有講而未必聽,有講而未 必聽,則無講可也。然朝廷建學設官,職事有不得已 者,此不肖今日為諸君強言之也。諸君果有聽乎?無 聽乎?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者, 必存乎德行,而無意於功名。為人者,必存乎功名,而 未及乎德行。若後世學者,有未及乎為人,而濟其私 欲者多矣。今學聖人之道,而先以私欲害之,則語之 而不入,道之而不行,如是則教者亦何望哉?聖人立 教以示來世,未嘗使學者如是也。朝廷建官設科以 取天下之士,亦未嘗使學者如是也。學者亦何必舍 此而趨彼哉?聖人之學,不使人過,不使人不及,喜怒 哀樂之前以為之本,使學者擇善而固執之,其學固 有序矣。學者亦用心於此乎?則「義禮必明,德行必修, 師友必稱,鄉黨必譽」,仰而上古,可以不負聖人之傳 付;達於當今,可以不負朝廷之教養。世之有道君子, 樂得而親之,王公大人樂聞而取之,與夫自輕其身, 涉獵無本,徼幸一旦之利者,果何如哉?諸君有意乎? 今日之講,猶有望焉;無意則不肖,今日自譊譊無益, 不幾乎侮聖言者乎?諸君其亦念之哉!

《晁說之中庸傳一卷》

按說之跋近世學者以中庸為二事其說是書皆穿窬而貳之於是本諸先生長者之論作傳是書本四十七篇小戴取以記之猶大戴取之夏小正曾子之

類也。顧惟收拾煨燼之末,簡編不倫,文字混淆回舛, 惜哉!《漢藝文志》禮家有《中庸說》二篇,今莫知其為何 書也。

《楊時中庸義 卷》

按時自序伊川先生有言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書蓋聖學之淵源入德之大方也孔子歿群弟子離散分

處諸侯之國,雖各以其所聞授弟子,然得其傳者蓋 寡。故子貢之後有田子方,子方之後為莊周,則其去 本浸遠矣。獨曾子之後子思,孟子之傳得其宗,子思 之學,《中庸》是也。《孟子》之書,其源蓋出於此,則道學之 傳,有是書而已。世儒皆尊孟氏,而於《中庸》之書未有 能盡心者,則其源流可知矣。予昔在元豐中,嘗受學 明道先生之門,得其緒言一二,未及卒業而先生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