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繼又從伊川先生。未幾,先生復以罪竄涪陵。其立言 垂訓,為世大禁,學者膠口,無敢復道。政和四年夏六 月,予得請祠館,「退居餘杭,杜門卻掃,因得溫尋舊學, 悼斯文之將墜,於是追述先生之遺訓,著為此書。以 其所聞推其所未聞者,雖未足盡傳」先生之奧,亦妄 意其庶幾焉。學者因吾言而求之於聖學之門牆,庶 乎可窺而入也。

按陳亮序世所傳有伊川先生易傳楊龜山中庸義謝上蔡論語解尹和靖孟子說胡文定春秋傳謝氏之書學者知誦習之矣尹氏之書簡淡不足以入世

好。至于是三書,則非習見是經以志乎舉選者,蓋未 之讀也。世之儒者揭《易傳》以與學者共之,于是靡然 始知所向。然予以謂不由《大學》《論語》及《孟子》《中庸》以 達乎《春秋》之用,宜于《易》未有用心之地也。今《〈語》《孟〉精 義》既出,而謝氏、尹氏之書具在,楊氏《中庸》及胡氏《春 秋》,世尚多有之,而終病其未廣,別刊為小本,以與《易 傳》並行。觀者宜有取焉。

《石中庸集解二卷》

按朱熹序中庸之書子思子之所作也昔者曾子學於孔子而得其傳矣孔子之孫子思學於曾子而得其所傳於孔子者焉既而懼夫傳之久遠而或失其

真也。於是推本所傳之意,質以所聞之言,更相反覆, 作為此書。孟子之徒實受其說,孟子沒而不得其傳 焉。漢之諸儒雖或傳誦,然既雜乎傳記之間而莫之 貴,又莫有能明其所傳之意者。至唐李翱始知尊信 其書,為之論說。然其所謂滅情以復性者,又雜乎佛 老而言之,則亦異於曾子、子思、孟子之所傳矣。至本 朝濂溪周夫子始得其所傳之要以著於篇,河南二 程夫子又得其遺旨而發揮之,然後其學布於天下。 然明道不及為書,今世所傳陳忠肅公之所序者,乃 藍田呂氏所著之別本也。伊川雖嘗自言:《中庸》今已 成書,然亦不傳於學者。或以問於和靖尹公,則曰:「先 生自意不滿而火之矣。」二夫子於此既皆無書,故今 所傳,特出於門人所記平居問答之辭,而門人之說 行於世者,唯呂氏、游氏、楊氏、侯氏為有成書,若橫渠 先生,若謝氏、尹氏,則亦或記其語之及此者耳。又皆 別自為編,或頗雜出他記。蓋學者欲觀其聚而不可 得,固不能有以考其異而會其同也。熹之友新昌石 君𡼖子重乃始集而次之,合為一書,以便觀覽,名曰 《中庸集解》,復第其錄如右,而屬熹序之。熹惟聖門傳 授之微旨見於此篇者,諸先生言之詳矣。熹之淺陋, 蓋有行思坐誦,沒世窮年而不得其所以言者,尚何 敢措一辭於其間!然嘗竊謂秦、漢以來,聖學不傳,儒 者唯知章句訓詁之為事,而不知復求聖人之意,以 明夫「性命道德之歸。至於近世先知先覺之士,始發 明之,則學者既有以知夫前日之為陋矣。然或乃徒 誦其言以為高,而又初不知深求其意,甚者遂至於 脫略章句,陵藉訓詁,坐談空妙,展轉相迷,而其為患 反有甚於前日之遺漏者。」嗚呼!是豈古昔聖賢相傳 之本意,與夫近世先生君子之所以望於「後人者哉?」 熹誠不敏,私竊懼焉。故因子重之書,特以此言題其 篇首,以告夫同志之讀此書者。使之毋跂於高,毋駭 於奇,必沉潛乎句讀文義之間,以會其歸;必戒懼乎 不睹不聞之中以踐其實。庶乎優柔厭飫,真積力久, 而於博厚高明悠久之域忽不自知其至焉,則為有 以真得其傳,而無徒誦坐談之弊矣。抑子重之為此 書。采掇無遺。條理不紊。分章雖因眾說。然去取之間。 不失其當。其謹密詳審。蓋有得乎行遠自邇。登高自 卑之意。雖「哀公問政」以下六章。據《家語》本一時問答 之言。今從諸家。不能復合。然不害於其脈理之貫通 也。又以簡帙重繁。分為兩卷。亦無他義例云。乾道癸 巳九月新「安朱熹序。」

按張栻跋右石𡼖子重所編集解兩卷某刻於桂林郡學官子重之編此書嘗從吾友朱熹元晦講訂分章去取皆有條次元晦且嘗為之序矣桂林學官舊

亦刻《中庸解》,而其間雜亂以他,懼其反誤學者,於是 漫去舊版而更刻此書。竊惟《中庸》一篇,聖賢之淵源 也,體用隱顯,成己成物,備矣。雖然,學者欲從事於此, 必知所從入而後可以馴致焉。其所從入奈何?子思 以不睹不聞之訓著於篇首,又於篇中發明《尚絅》之 義,且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而」 推極乎「篤恭之效」,其示來世,可謂深切著明矣。學者 於此,亦知所用其力哉?有以用其力,則於是書反復 紬繹,將日新而無窮。不然,辟諸枵腹而觀他人之食 之美也,亦奚以益哉?

《朱熹中庸章句一卷》

按熹自序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於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 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