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徒諱之也

用此之故。張氏所論著,皆陽儒而陰釋,其離合出入 之際,務在愚一世之耳目,而使之恬不覺悟,以入乎 釋氏之門,雖又復出而不可得。本末指意,略如其所 受於師者,其二本殊歸,蓋不特莊周出於子夏,李斯 原於荀卿而已也。竊不自揆,嘗欲為之論辨,以曉當 世之惑,而大本既殊,無所不異。因覽其《中庸說》,姑掇 其尤甚者什一二著於篇。其他如《論語》《孝經》《大學》《孟 子》之說,不暇遍為之辨。大抵匆遽急迫,其所以為說, 皆此書之類也。

王應麟玉海

《景德崇和殿中庸九經圖》

《中庸》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九 經: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 遠人,懷諸侯。天下國家之本在身,故修身為九經之 本。然必親師友,然後修身之道進,故尊賢次之。道之 所進,莫先其家,故親親次之。由家以及朝廷,由朝廷 以及其國,由其國以及天下,此《九經》之序也。敬大臣, 體群臣」,則自尊賢之等推之;「子來柔懷」,則自親親之 殺推之。修身之至,然後當理而無悖。《九經》其實不出 一者,一者誠也,一有不誠,則九者為虛文。

明楊時喬古今文註發

《中庸》

其書,始言一理即天,中散為萬事即命、性、道、教,如君 子時中,智愚賢不肖之過不及中,顏擇中庸,舜用中, 夫子依《中庸》語道之費,至於天下莫能載。有費之小 大,有兼小大,有包小大,舜與武周之大孝達孝,孔子 道德九經之屬,總之皆一誠。語誠有天道,有人道,其 道有工夫節目,此皆一理散為萬事處,末復合為一 理,所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程子以本于「無聲 無臭」,其用至于三百三千,復歸於無聲無臭,此言聖 人心法處。愚謂此所謂「放之彌六合,卷之退藏于密, 其味無窮」,皆實學也。豈異端遠人以為道,俗儒舍己 以為人云哉?程子時《中庸》只一篇,未曾分章,故始一 理終歸一理相照應首章為綱領,自第二章至第十 二章為第一支,析為十一節。自第十章至二十章為 第二支,析為九節;自第二十一章至於三十二章為 第三支,析為十一節。第三十三章又總括與首章相 應。歷敘成德入德,舉一篇之要。約言之,所謂有綱領, 有總括。夫綱領者根也;支者枝也;節者節也。根生枝, 枝生節,由綱領而總括為《中庸》,一篇之旨盡矣。

薛瑄文集

《讀書錄》

統體一太極,即萬殊之一本;各具一太極,即一本之 萬殊。統體者,即《大德》之敦化;各具者,即《小德》之川流。 天地間只有理氣而已,其可見者氣也,其不可見者 理也。故曰:「君子之道費而隱。」

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故「道不可離。」

《顯諸仁》,似隱而費,「藏諸用」,似費而隱。

看了一部《中庸》,得一「性」字可貫之。

《中庸》兼中和之義,取以名篇,則《中庸》一書,「性情」二字 貫之。

「表章《中庸》」,始于程子,成于朱子。

羅汝芳旴壇直詮

《中庸》

名之曰《中庸》,見天下萬世惟此是箇常德,卻定下做 聖人的準則,更不容你高著分毫,亦不容你低著分 毫。

中庸部藝文一

《謝敕賚中庸講疏啟》
梁·簡文帝

若睹元圭,如觀金版,洽日九披,流光照灼;慶雲五色, 垂采氤氳。天經地義之宗,出忠入孝之道,實立教之 關鍵,德行之指歸。自非千年有聖,得奉皇門,無以識 《九經》之倫,稟二門之教。竊以周發上聖,問五行于箕 子;宣尼照極,訪六儛於萇弘。未有懸鏡獨曉,仰均神 鑒。方知始畫八卦,風、羲有慚;正名百物,軒轅為陋。

《車同軌賦》
唐·白行簡

「倬彼皇道,大哉聖君,窮厚載于宇宙,俾咸駕於海濆。」 故得遙遙之形,周八埏而匪間;彭彭之響,經萬國而 俱聞。所以義在知方,理資從式,見軫轉而不阻,諒輻 輳而有則。弘濟之利,既均美於三無;順動之端,方齊 功於一德。是故達于疆埸,踐彼幽遐,表合蹤而道廣, 知轍跡而路賒。亦由誡於險去其邪,推善御於有截, 被至治於無譁。殊途同歸,方見域中之大;引重致遠, 是睹天下為家。然則將利於時,必徵所措。既同轍而 異履,爰發軔而循度。周流勿越,誠轉蓬之足施;轥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