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全帳羅金鼎,盈庭倒玉樽。旌旗來有慶,衿佩寂無喧。 士識師資貴,民知道義尊。僖公史館頌,鄭校相君存。 芹藻歡欣意,陵阿長育恩。中材多杞梓,寶器列瑤琨。 五紀登朝盛,群英著籍繁。美哉文正學,遺澤洽元元。

《夜坐》
明·羅洪先

半似惺惺半似忘,蕭蕭四壁一匡床。因更晦朔知元 會,漸悟華胥近醉鄉。心遠不須山亦靜,身閒翻覺夜 偏長。何人欲問逍遙訣,為語《中庸》第一章。

《戊午吟》
高攀龍

《中庸》二字聖真詮,來自唐虞一脈傳。本體睹聞皆性 分,工夫戒懼是天然。但從庸行庸言裏,直徹無聲無 臭先。此是人人真本色,可憐千古作陳編。

《答羅生郡從白鹿洞來問所疑》
湛若水

愚智私心亦是知,乾坤此路本多岐。遊人未識尼丘 路,細把《中庸》問《子思》。

《中庸》中路是吾師,捷徑人間曲路岐。千里毫釐君未 信,主翁元似不曾知。

《贈陳頀湛雨》
陳獻章

君若問鳶魚,鳶魚體本虛。我拈言外意,《六籍》也無書。

中庸部紀事

《宋史張知白傳》:「知白字用晦,仁宗即位,進尚書右丞, 為樞密副使,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 殿大學士。時進士唱第,賜《中庸》篇,中書上其本,乃命 知白進讀,至修身治家之道,必反復陳之。」

《張浚傳》:「浚字德遠,漢州綿竹人。與趙鼎共政,多所引 擢,從臣朝列,皆一時之望。學邃於《易》,有《易》解,《書》《詩》《禮》 《春秋》《中庸》,亦各有解。」

《陳淵傳》:「淵字知默,紹興九年,除監察御史。淵面對,因 論程頤、王安石學術同異。上曰:『以三經義解觀之,具 見安石穿鑿』。淵曰:『穿鑿之過尚小,至於道之大原,安 石無一不差,推行其學,遂至大害』。上曰:『差者何謂』?淵 曰:『聖學所傳有《論》《孟》《中庸》。《論語》主仁,中庸主誠,《孟子》 主性。安石皆暗其原,其言《中庸》,則謂《中庸》所以接人, 高明所以處己』。」

《汪應辰傳》:「紹興五年進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 吏道、民力、兵勢為問,應辰答以為治之要以至誠為 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覽其對,意以為老成之士,及 唱第,乃年少子,引見者掖而前,上甚異之,特書《中庸》 一篇以賜。」

《趙善湘傳》:慶元二年進士。歷觀文殿學士。所著有《中 庸約說》一卷。

《道學傳》:「程頤其學本於誠,以《大學》《語》《孟》《中庸》為標旨, 而達於六經。」

張載,仁宗召見,以為崇文院校書。移疾屏居南山下, 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以《易》為宗, 以《中庸》為體。

李侗聞羅從彥得河、洛之學,謁之,授《春秋》《中庸》《語》《孟》 之說。從彥好靜坐,侗退入室中,亦靜坐。從彥令靜中 看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而求所謂中者。久之而於 天下之理該曉洞貫,以次融釋,各有條序,從彥亟稱 許焉。其語《中庸》曰:「聖門之傳是書,其所以開悟後學 無遺策矣。所謂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者,又一篇之」 指要也,若徒記誦而已,則亦奚以為哉?必也體之於 身,實見是理。若顏子之嘆,卓然有所見而達乎耳目 之間,然後擴充而往,無所不通,則庶乎其可以言《中 庸》矣。

朱熹所著,有《中庸章句》《或問》所編次有《中庸輯略》。 張洽所著有《中庸義》。

《儒林傳》:邢昺拜工部,知曹州,入辭日,特開龍圖閣,召 近臣宴崇和殿,上作五七言詩二首賜之,預宴者皆 賦。昺視壁間《尚書》《禮記》圖,指《中庸》篇曰:「凡為天下國 家有九經。」因陳其大義,上嘉納之。

洪興祖,字慶善,鎮江丹陽人。少讀經至《中庸》,頓悟性 命之理,詩文日進。

高閌,紹興元年以上舍選賜進士第,召為祕書省正 字。時將賜新進士儒行《中庸》篇,閌奏:「儒行詞說不醇, 請止賜《中庸》,庶幾學者得知聖學淵源而不惑於他 說。」從之。

戴溪為太子詹事兼祕書監景獻太子命溪講中庸 《大學》溪辭以講讀非詹事職懼侵官太子曰:「講退便 服說書非公禮無嫌也。」

林光朝拜國子祭酒,帝幸國子監,命講《中庸》。帝大稱 善,面賜金紫。不數日,除中書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