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8 (1700-1725).djvu/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八十六卷目錄

 中庸部雜錄二

經籍典第二百八十六卷

中庸部雜錄二

《圖書編》中一而已矣。世之言中者,何不同乎?曰無過 不及,中也,此自有形體者言也;曰不偏不倚,中也,此 自有方所者言也。惟未發之中,則方所形體俱泯,而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悉渾涵于其內也。故在天謂之 命,曰「於穆不已」,曰「無聲無臭」者此也;在人謂之性,曰 「不睹不聞」,曰「至隱至微」者此也。不其淪于無矣乎?蓋 雖不睹不聞,其實莫見莫顯,無而未嘗無,有而未嘗 有,所以謂之獨也。是獨也,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 皆中節謂之和。可見雖云未發,而其所以為喜怒哀 樂者自有在矣。豈若世之求中于未生身已前者,淪 于虛,而隨時處中于過不及之間者,失之滯耶?學者 果于喜怒哀樂未發識其所謂中,則戒謹恐懼之功, 自有不敢須臾離者,庶幾乎「君子中庸」矣。否則中且 未識,又何怪乎《中庸》之不可能哉。噫!知此,則知擇乎 中庸,信不容已矣。噫!世之論時中者,悉後儒之《中庸》 也,子思子未發之旨竟莫之省,惜哉!以下學中庸敘 《中庸》二字, 乃形容吾道之情狀也。命于天為性,率乎 性為道,修乎道為教。其道之本體曰中,曰「和」,其本體 之所該貫曰天地萬物,其本體之至無而至有,曰「費 隱」,其本體至無至有之靈妙曰「鬼神。」其本體之實備 于人,為達德、為達道、為九經、為三重、為三千、為三百。 其實體是道者,為舜之知,為回之仁,為子路之勇,為 舜之「大孝」,為文之「無憂」,為武周之達孝。其一以貫之 者,為孔子之祖述憲章,上律下襲,其效之至,曰「參贊」, 曰「配天」,曰「篤恭而天下平」,其統括于一,則謂之誠。其 行之自然勉然,則有誠者誠之者之別。其誠之者之 事,則在擇善固執。其擇善固執之事,則在學問思辨 行。其學問思辨行之要領,則在尊德性、道問學。其實 落下手工夫,則曰慎獨而已。知幾者,慎獨也。為己者, 實落做慎獨工夫也。知慎獨者,可以言《中庸》矣。「天命 之謂性」,言性即命也;「率性之謂道」,言道即性也。「修道 之謂教」,言教即道也,一物也。此其所以不可須臾離 也,可離非道也。然世人類說修道,而鮮有近道者,則 以認不真,在睹聞形氣上著工夫也。不睹不聞是畫 出個天命的樣子也,戒慎恐懼要于此著力。何也?以 一切睹聞者皆從是出也,至隱至微矣,而實則莫見 莫顯也,此君子之所以必戒慎恐懼而致謹于斯也。 獨者何?所謂與物無對者是也,蓋本無聲無臭者也, 亦是畫出個天命的樣子也。雖然,亦畢竟非冥寞遠 于性情之間者也。有喜怒必有所以為喜怒,有哀樂 必有所以為哀樂,則未發者為之也,天命也。故未發 非時也,本無睹聞,本自未發也。中者亦不得已而名 之也。循是而發之,未有不中其節者,即渾然一天命 用事也,發而未發也,所謂率性者也。此其所以為達 道也,然又非有我之所私也。致中和則天地以位焉, 萬物以育焉,蓋本同一體者也。實理實事,言天而不 為誇,此正所謂真性作用,非用爾手勞腳攘也。篤恭 而平,垂衣而治,正是此消息。屑屑于事為以為位育 之作用者,亦淺之乎言位育,淺之乎知性命矣。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人皆受天 地之中以有生,而中其原于天乎?子思子作為《中庸》, 其本諸家學以發明執中之旨乎?不然,何以首曰「天 命」,終曰「天載」,言《中庸》之道而諄諄于天也。然則孔子 天縱之聖也,猶曰中庸其至矣乎?是中果為天道,而 非人之所能乎?殊不知天也,人也,其中一也。自誠明 謂之性,天道也。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天人一也。所以 首言戒懼,終言敬信,非人道乎?戒慎不睹,恐懼不聞, 不動而敬,不言而信,非天道乎?但思知人不可不知 天也。「惟天之命,於穆不已」,在人即為喜怒哀樂未發 之中,中即性也,天下之大本也。然而又謂之率性之 道,何道哉?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 也,五者原之天焉為天秩,具之人焉為人倫。凡同此 性者,同此道焉,隨其倫之所接而率吾之天性以行 之,則發皆中節之和,是即天下之達道矣。若修道之 教,正所以教之使復其固有之性,全其未發之中,而 五者之間不敢以一毫己私戕吾之天命也。可見是 中也,洋洋優優,淵淵浩浩,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無為 而成,夫焉有所倚也?凡所謂獨也,一「也,誠也、隱與微 也」、「神與化也」,皆此中之別名也。故不徒謂之中而謂 之中庸。庸者,日用之常也,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