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1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章論性,其病尤甚。蓋本文不過數語,而所解者文過 數倍。本文只謂之「性」,而解中謂之太極,凡此之類,將 使學者不暇求經,而先坐困於吾說,非先賢談經之 體也。且如《易傳》,已為太詳,然必先釋字義,次釋文義, 然後推本而索言之,其淺深近遠,詳密有序,不如是 之匆遽而繁雜也。大扺解《經》,但可略釋文義名物,而 使學者自求之,乃為有益耳。答張欽夫孟子說疑義 問:「《語》《孟》《或問》乃丁酉本,不知後來改定如何?」曰:「《論》《孟 集註》,後來改定處多,遂與《或問》不甚相應,又無工夫 脩得《或問》,故不曾傳出。今莫若且就正經上翫味,有 未適處,參考《集註》,更有思索為佳。不可恃此未定之 書,便以為是也。」答張元德

近看《中庸》古注,極有好處。如說篇首一句,便以五行 五常言之,後來雜佛老而言之者,豈能如是之慤實 耶?因此方知擺落傳註,須是兩程先生方始開得這 口。若後學未到此地位,便承虛接響,容易呵叱,恐屬 僭越氣象不好,不可以不戒耳。答呂伯恭別紙 人有士男子之行,乃先王教化德澤薰陶所就,非一 比長之官所能致也。關市譏而不征,乃文王治岐時 事,《周禮》乃成周大備之法,隨時制宜,自有不能同者。 前輩蓋嘗論之,不當以此而難彼也。以「言」、「動」、「行」為三 重,乃藍田呂氏說,然以《經》文推之,有所不通,不若只 從舊注之為安求全之毀,對不虞之譽而言,則亦當 從舊注三代正朔。胡氏《春秋傳》已有此論,然鄭康成、 杜元凱說亦不可廢。蓋三代雖不改時與月,而《春秋》 記「春無冰」為異,則固以周正紀事也。石林葉氏又考 《左傳》所記祭足取麥、穀鄧來朝二事,以為《經》《傳》所記, 有倒差兩月者,是《經》用周正,而《傳》取國史直自用夏 正者,失於更改也。《詩》中月數多用夏正者。《書》「金縢秋 大熟」,亦是夏時。此為不改時月之驗甚明。但孟子所 謂七、八月,乃五、六月;所謂十一月、十二月,乃九月、十 月,為不可曉,此亦宜姑闕之耳。天產地產之說,某所 未曉,而李君所論亦未通。地上有水,恐不若從程《傳》 之說大扺今人讀書不廣,索理未精,乃不能致疑,而 先務立說,此所以徒「勞苦而少進益也。」因讀李君脞 《說書》。此䟦李少脞說 「凡解釋文字,不可令注腳成文,成文則注與經各為 一事,人唯看注而忘經,不然,即須各作一番理會,添 卻一項工夫。」竊謂須只似漢儒毛孔之流,略釋訓詁 名物及文義理致尤難明者,而其易明處,更不須貼 句相續,乃為得體。蓋如此,則讀者看注即知其非經 外之文,卻須將注再就經上體會,自然思慮歸一,功 力不分,而其「翫索」之味亦益深畏矣。記解經 以上文集十三條

王應麟玉海

《歷代經解總名》

記之經解,指《詩》《書》《禮》《樂》《易》《春秋》之教,未始正六經之 名。《莊子天運篇》始述老子之言曰六經。先王之陳跡, 實昉乎此。太史公《滑稽傳》以《禮》《樂》《詩》《書》《易》《春秋》為六 藝,而班史因之。又以五學配五常,而《論語》《孝經》並記 於《六藝略》中。自時厥後,或曰五經,或曰六經,或曰七 經。至唐貞觀中,谷那律淹貫群書,褚遂良稱為九經 庫,「九經」之名,又昉乎此。其後明經取士,以《禮記》《春秋 左傳》為大經,《詩》《周禮》《儀禮》為中經,《易》《尚書》《春秋》《公》《穀》 為小經,所謂「九經」也。國朝方以三傳合為一,又舍《儀 禮》而以《易》《詩》《書》《周禮》《禮記》《春秋》為六經,又以《孟子》升 經與《論語》《孝經》為三小經,今所謂「九經」也。

性理大全

《讀經法》

程子曰:「《六經》之言,在涵蓄中默識心通,精義為本。 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為聖 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求聖人之心而吾之所以未 得焉者,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 其疑,其必有見矣。」 蘇季明嘗以治經為傳道居業 之實,居常講習,只是空言無益。質之兩先生伯淳,先 生曰:「『脩辭立其誠』,不可不子細理會。能修省言辭,便 是要立。誠只是脩飾言辭,為心,只是為偽也。」正叔先 生曰:「治經,實學也。如《中庸》一卷書,自至理便推之於 事,如國家有九經,及歷代聖人之跡,莫非實學也。 為學治經最好,苟不自得,則盡治五經,亦止是空言 耳。」

龜山楊氏曰:「秦漢以下事,亦須是一一識別得過。欲 識別得過,須用著意《六經》。《六經》不可容易看了。今人 多言要作事須看史,史固不可不看,然六經,先王經 世之跡在焉,是亦足用矣。必待觀史,未有史書以前 人以何為據?蓋孔子不存史而作《春秋》,《春秋》,所以正 史之得失也。今人自是不留意《六經》,故就史求道理」, 是以學愈博而道愈遠矣。

朱子曰:「今日談經者,往往有四者之病:本卑也而抗 之使高,本淺也而鑿之使深,本近也而推之使遠,本 明也而必使至於晦,此今日談經之大患也。 六經 浩渺,乍難盡曉,且見得路逕後,各自立得一箇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