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1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至為窶人丐夫,而猶囂囂然指其記籍曰:「斯吾產業 庫藏之積也,何以異於是?」嗚呼!《六經》之學,其不明於 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說,是謂亂經。習 訓詁,傳記誦,沒溺於淺聞小見,以塗天下之耳目,是 謂「侮經。」侈淫辭,競詭辨,飾奸心盜行,逐世壟斷,而猶 自以為通經,是謂「賊經。」若是者,是并其所謂記籍者 而割裂棄毀之矣,寧復知所以為尊經也乎?

《總論》

聖學不明不行,豈有他哉?亂之於二氏虛寂之見者, 其弊雖隱而易見;亂之於諸家支離之說者,其弊愈 雜而難明。欲其大明而大行也,亦豈有他哉?聖門經 典當一以孔子為宗,而諸家之訓詁止存以備參考 焉可也。彼孔子之上續列聖之緒,下啟諸賢之傳,其 道萬世無弊。王通謂「其於夫子受罔極之恩」者,此也。 今雖去孔子千數百載,而其道如中天之日,照耀今 古,以《六經》《四書》尚為世所尊信,苟有志孔子之學者, 以吾人之本心質之經典,其中正之軌度為可循也。 況刪《詩》《書》,定《禮》《樂》,讚《周易》、脩《春秋》,皆出自孔子手筆。 或篇章稍紊於秦灰,而各經之可信者不如故哉?奈 何自漢以來,諸儒不知反諸身心,以「求乎聖門一貫 之真」,乃各執意見,著為訓詁。且以斯文未喪於天者, 盡在茲也。故佛、老之徒得乘其弊,直指本心,以倡其 虛寂之說,反訾聖門典籍為糟粕,亦自取之耳。然二 氏之書,夫固各一其說,而未相淆也。宋儒宗《五經》,斥 佛、老,其有功孔門也大矣。何今之學不溺於二氏之 虛寂,則雜於諸儒之支離。弊雖不同,同歸於聖道之 蓁蕪,人心之荊棘,其責將誰諉也?雖然,聖人之五經 具在也,《易》以道人心之中正,《書》以道人心之祇敬,《詩》 以道人心之和平,《禮》以道人心之品節,《春秋》以道人 心之是非。則是人心為五經之本,而謂經為人心之 註腳者,非謾語也。雖其中之所載,廣大精微,未可以 一端盡,而大旨則各有攸存。觀聖人各取一篇以冠 乎經之首,則首篇即一書之要也。《易》首《乾坤》,《書》首《帝 典》,《詩》首《關雎》,《禮》首《曲禮》,《春秋》首《春王正月》,謂非一書 之旨要奚可哉?是故提其綱則目自舉,揭其緒則縷 自清。惟《乾坤》明而六十四卦中正之蘊可推矣,《帝典》 明而五十八篇祇敬之忱可推矣,《關雎》明而三百篇 和平之情可推矣,《春王正月》明,而二百四十五年是 非之公可推矣,以至《論語》之學習,《大學》之「格物」,《中庸》 之未發,《孟子》之義利,皆其提揭最要者也。惜乎諸家 之留心經書也,非不竭精思,殫歲月,章分句析,極其 繭絲牛毛之精,然而於各經首篇大要所關,反支離 沉晦,又何怪高明者甘心「虛寂之說,而自以為元解 也。」然則舍五穀以求飽於百果之異品者,固昧乎飲 食之正。而彼之執稊稗為稻粱者,恐亦以五十步笑 百步耳。聖學不明不行,豈可耑罪夫異端之徒哉?要 之各執己見以自售,不能一以孔子為之宗焉故也。 志聖學者,固宜就正於《聖經》,而志窮《經》者,必于孔子 首《經》之旨,「精義入神」焉,其庶幾矣。

五經肇自伏羲以及周叔世,雖聖賢述作不齊,而一 皆定之孔子,以垂教萬世者也。《易》以象教,《書》以身教, 《詩》以聲教,《禮》以理教,《春秋》以名分教,若各一其義也。 然道一也,自天地言之為乾坤,自朝廷言之為君臣, 自一家言之為夫婦,自一人言之為身心,自一時言 之,一以天王為統紀,此五經之要領也。各經大義俱 寓於篇首,而讀五經者宜究心焉。何也?《易》首乾坤之 變動周流,雖《坤》亦代乾以有終,而乾尤《易》之主也。《書》 首《堯典》《舜典》,朝廷之乾坤也。堯以欽明帝於唐,而舉 舜以敷治,故舜德重華協帝不過舉九官十二牧,而 紹堯以致治耳。雖傳之三王,率是道也。《詩》首《關雎》,即 一家之乾坤也。文王刑于寡妻,而太姒窈窕之德,足 為好逑。故《葛覃》而下,風化漸被南國,而成周家一統 之治,俾《雅》《頌》各得其實,肇於茲焉。《禮》首曲禮,一人之 乾坤也。「毋不敬,儼若思」,所以正心脩身,莫非天理之 節文。凡《檀弓》《曾子問》諸篇,俱不過發其經曲之極其 詳盡者耳。《春秋》首《春王》,蓋一歲四時始於春而天道 正,萬邦臣民統于王而人紀明,其諸侯大夫或遵或 悖,褒貶自見,而《春秋》之乾坤不其定矣乎?可見諸聖 賢述作之旨意不能盡同,其定於孔子道則一以貫 之耳。況《經》也者,萬世不易之常道也,猶五行之在天 地,五德之在人心,要皆太極之闔闢變化,隨在易其 名也。是故月一也,隨江湖池沼盆盂之水而全體具 見,雖水有小大。月無增減。道在《五經》猶是也。以此玩 味《五經》。雖一語一字,莫非斯道之著見矣。又可於《五 經》之大旨而分析之哉。

《五經總意》

《經》者,古今常行常明,隨變所適而不失其常者也。是 故言萬古不息者,孰不歸之性乎?然天地間萬象萬 化,林林秩秩,皆從性天中流出,即其支流派別,若變 動不居,而從性天中時出者,亙萬古而不易焉。可見 性即經也。故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