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2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叔父翁居,翁撫養甚篤,基亦以孝稱。年十七,郡召為

吏,非其好也,遂去,入琅邪界游學。黃初中,察孝廉,除 郎中。後召為祕書郎,擢為中書侍郎。明帝盛修宮室, 百姓勞瘁,基上疏曰:『臣聞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 載舟,亦所以覆舟』。故在民上者,不可以不戒懼。昔顏』」 淵云:東野子之御馬力盡矣,而求進不已,是以知其 將敗。今事役勞苦,男女離曠,願陛下深察東野之弊, 留意舟水之喻。昔漢有天下,至孝文時,唯有同姓諸 侯,而賈誼憂之曰:「置火積薪之下而寢其上,因謂之 安也。」今寇賊未殄,猛將擁兵,當盛明之世,不務以除 患;若子孫不競,社稷之憂也。使賈誼「復起,必深切於 曩時矣。」散騎常侍王肅著諸經傳解,及論定朝儀,改 易鄭元舊說,而基據持元義,常與抗衡。遷安平太守。 後曹爽專柄,風化陵遲,基著《時要論》,以切世事。歷荊 州刺史,加揚烈將軍。擊吳納降,賜爵關內侯。明制度, 整軍農,修學校,南方稱之。追贈司空,諡曰景侯。

王弼

按《三國志鍾會傳》:「初,會與山陽王弼並知名。弼好論 儒道,辭才辯逸,注《易》及《老子》,為尚書郎,年二十餘,卒。」 弼字輔嗣,幼而察惠,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父 業為尚書郎,時裴徽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 一見而異之,問弼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也。然聖 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者何?」弼曰:「聖人體無, 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恆言無 所不足。」尋亦為傅嘏所知。於時何晏為吏部尚書,甚 奇弼,歎之曰:「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 人之際乎』!」正始中,黃門侍郎累缺,晏議用弼。時丁謐 與晏爭衡,致高邑王黎於曹爽,爽用黎,於是以弼補 臺郎。弼與鍾會善,會論議以校練為家,然每服弼之 高致。何晏以為聖人無喜怒哀樂,其論甚精。鍾會等 述之弼與不同,以為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 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 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 者也。今因其無累,便謂之不復應物,失之多矣。」弼注 《易》,潁川人荀融難弼《大衍義》,弼答其意,白書以戲之 曰:「夫明足以尋極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顏子之 量,孔父之所預在,然遇」之不能無樂,喪之不能無哀, 又常狹斯人,以為未能以情從理者也。而今乃知自 然之不可革,是足下之量,雖已定乎胸懷之內,然而 隔踰旬朔,何其相思之多乎!故知尼父之於顏子,可 以無大過矣。弼注《老子》,為之指略,致有理統注《道略》, 論注《易》,往往有高麗言。太原王濟好談病《老》《〈莊》,常云 見弼《易〉注》,所悟者多。然弼為人淺而不識物情。初與 王黎、荀融善,黎奪其黃門郎,於是恨黎,與融亦不終。 正始十年秋,遇癘疾亡,年二十四,無子,絕嗣。弼之卒 也,晉景王聞之,嗟嘆者累日。其為高識所惜如此。

士燮

按《三國志士燮傳》:「燮字威彥,蒼梧廣信人也。父賜,桓 帝時為日南太守。燮少遊學京師,事潁川劉子奇,治 《左氏春秋》。察孝廉,補尚書郎。後舉茂才,除巫令。遷交 趾太守。耽翫《春秋》,為之注解。陳國袁徽與尚書令荀 彧書曰:『交趾士府君既學問優博,又達於從政,官事 小闋,輒玩習書傳。《春秋左氏傳》,尤簡練精微。吾數以 咨問,傳中諸疑,皆有師說,意思甚密。又《尚書》兼通古 今,大義詳備,聞京師古今之學,是非忿爭,今欲條《左 氏尚書》長義上之』。」其見稱如此。權加燮為左將軍,遷 衛將軍,封龍編侯。弟壹偏將軍,都鄉侯。燮每遣使詣 權,致雜香細葛輒以千數,明珠大貝、琉璃、翡翠、瑇瑁、 犀象之珍,奇物異果,蕉邪龍眼之屬,無歲不至,壹時 貢馬凡數百匹。權輒為書,厚加寵賜,以答慰之。燮在 郡四十餘歲,黃武五年,年九十卒。

張昭

按《三國志張昭傳》:「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學,善隸 書。從白矦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覽眾書。拜輔吳將軍, 班亞三司。改封婁矦,食邑萬戶。在里宅無事,乃著《春 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權嘗問衛尉嚴畯:『寧念小時 所闇書不』?畯因誦《孝經》仲尼居。昭曰:『嚴畯鄙生,臣請 為陛下誦之』。乃誦君子之事。」上咸以昭為知所誦。昭 容貌矜嚴,權嘗曰:「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舉邦憚之。 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諡曰文矦。

嚴畯

按《三國志嚴畯傳》:「畯字曼才,彭城人也。少耽學,善《詩》 《書》《三禮》,又好《說文》。避亂江東,與諸葛瑾、步騭齊名,友 善。張昭進之於孫權,歷尚書令,卒。畯著《孝經傳》《湖水 論》,又與裴元、張承論管仲、季路,皆傳於世。」

程秉

按《三國志程秉傳》:「秉字德樞,汝南南頓人也。逮事鄭 元後避亂交州,與劉熙考論大義,遂博通五經。士燮 命為長史。權聞其名儒,以禮徵秉。既到,拜太子太傅。 黃武四年,權為太子。登聘周瑜女,秉守太常,迎妃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