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2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卷。其所著詩頌、賦誄章奏雜筆百餘篇,別有集。

崔光

按《魏書崔光傳》:「光本名孝伯,字長仁,高祖賜名焉,東 清河鄃人也。父靈延,劉駿龍驤將軍、長廣太守。光年 十七,隨父徙代,家貧好學,晝耕夜誦,傭書以養父母。 太和六年,拜中書博士,轉著作郎,與祕書丞李彪參 撰國書。遷中書侍郎,給事黃門侍郎。甚為高祖所知 待,常曰:『孝伯之才,浩浩如黃河東注,固今日之文宗 也』。」以參贊遷都之謀,賜爵朝陽子,拜散騎常侍,兼太 子少傅,尋兼侍中。世宗即位,遷太常卿,領齊州大中 正。延昌元年,遷中書監。二年,世宗幸東宮,召光與黃 門甄琛、廣陽王淵等並賜坐。詔光曰:「卿是朕西臺大 臣,今當為太子師傅。」光起拜固辭。詔不許,即命肅宗 出,從者十餘人,敕以光為傅之令。肅宗拜光,光又拜 辭不當受太子拜,復不蒙許。肅宗遂南面再拜。詹事 王顯啟請從太子拜,於是宮臣畢拜,光北面立,不敢 答拜,唯西面拜謝而出。於是賜光繡綵一百匹,琛、淵 等各有差。尋授太子少傅。三年,遷右光祿大夫,侍中、 監如故。四年正月,世宗夜崩,光與侍中、領軍將軍于 忠迎肅宗於東宮,安撫內外,光有力焉。帝崩後二日, 廣平王懷扶疾入臨,以母弟之親,徑至太極西廡,哀 慟禁內,呼侍中、黃門、領軍二衛,云:「身欲上殿哭大行, 又須入見主上。」諸人皆愕然相視,無敢抗對者。光獨 攘衰振杖,引漢光武初崩太尉趙憙橫劍當階,推下 親王故事,辭色甚厲,聞者莫不稱善。壯光理義有據, 懷聲淚俱止,云:「侍中以古事裁我,我不敢不服。」於是 遂還,頻遣左右致謝。四月,遷特進。五月,以奉迎肅宗 之功,封博平縣開國公,食邑二千戶。七月,領國子祭 酒。尋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熙平元年,太師、高陽 王雍等奏舉光授肅宗經。神龜元年夏,光表曰:「《詩》稱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邵伯所茇』。」又云:「雖無老成人。尚 有典型。」《傳》曰:「思其人猶愛其樹。況用其道。不恤其人。 是以《書》始稽古。《易》本山火。觀于天文以察時變。觀于 人文以化成天下。」《孟子》。「實,匡張訓說,《安世記》篋于 汾南,伯山抱卷于河右,元始孤論,充漢帝之坐;孟皇 片字,懸魏王之帳。前哲之寶重墳籍,珍愛分篆,猶若 此之至也。」矧乃聖典鴻經,炳勒金石,理為國楷,義成 家範,跡實世模,事則人軌,千載之格言,百王之盛烈, 而令焚荒汙毀,積榛棘而弗埽,為鼯鼬之所栖宿,童 豎之所登踞者哉!誠可為痛心疾首,拊膺扼腕。伏惟 皇帝陛下孝敬日休,自天縱睿,垂心初學,儒業方熙。 皇太后欽明慈淑,臨制統化,崇道重教,留神翰林。將 披雲臺而問禮,拂麟閣以招賢。誠宜遠開闕里,清彼 孔堂,而使近在城闉,面接宮廟,舊校為墟,子衿永替, 豈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京邑翼翼,四方是則也。 尋《石經》之「作,起自炎劉,繼以曹氏典論,初乃三百餘 載,計末向二十紀矣。昔來雖屢經戎亂,猶未大崩侵。」 如聞往者刺史臨州,多構圖寺,道俗諸用,稍有發掘, 基蹗泥灰,或出于此。皇都始遷,尚可補復。軍國務殷, 遂不存檢,官私顯隱,漸加剝撒,播麥納菽,秋春相因。 「生蒿杞,時致火燎。由是《石經》彌減,文字增缺。職忝 冑教,參掌經訓,不能繕修頹墜,興復生業,倍深慚恥。 今求遣國子博士一人,堪任幹事者,專主周視,驅禁 田牧,制其踐穢,料閱碑牒,所失次第,量厥補綴。」詔曰: 「此乃學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垂範將來,憲章之本, 便可一依公表。」光乃令國子博士李郁與助教韓神 固、「劉燮等勘校《石經》,其殘闕者,計料石功,并字多少, 欲補治之于後。」靈太后廢,遂寢。正光二年春,肅宗親 釋奠國學,光執經南面,百僚陪列。夏四月,以光為司 徒、侍中、國子祭酒。三年九月,進位太保。四年薨,年七 十三。肅宗聞而悲泣,詔給東園溫明祕器,朝服一具, 衣一襲。車駕親臨,撫屍痛哭,言則追傷。每至光坐誦 讀之處,未嘗不改容悽悼。五年正月,贈太傅,領尚書 令,諡文宣公。初,光太和中,依宮商角徵羽本音而為 《五韻詩》,以贈李彪,彪為十二次詩以報光,光又為《百 三郡國詩》以答之。國別為卷,為百三卷焉。凡所為詩 賦銘贊誄頌表啟數百篇,五十餘卷,別有集。

袁飜

按《魏書袁飜傳》:「飜字景翔,陳郡項人也。飜少以才學 擅美一時。景明初,李彪在東觀,引兼著作郎,以參史 事。後遷司徒祭酒。正始初,除豫州中正。是時修明堂 辟雍,飜議曰:『謹案明堂之義,今古諸儒論之備矣。異 端競構,莫適所歸,故不復遠引經傳,旁採記籍,以為 之證,且論意之所同以詶詔』。」「耳。蓋唐虞已上,事難 該悉;夏、殷已降,校可知之。謂典章之極,莫如三代。郁 郁之盛,從周斯美。制禮作樂,典刑在焉。遺風餘烈,垂 之不朽。」案《周官考工》所記,皆記其時事。具論夏殷名 制,豈其紕繆?是知明堂五室,三代同焉,配帝象行,義 則明矣。及《淮南、呂氏》與《月令》同文,雖布政班時,有堂 個之別,然推其體例,則無九室之證。既而世衰禮壞, 法度淆弛,《正義》殘隱,妄說斐然。明堂九室,著自《戴禮